【國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面積】163.6萬平方公里(2006年伊朗統計中心公報)
【人口】
人口7004.9萬(2006年11月伊朗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人口比較集中的省份有德黑蘭、伊斯法罕、法爾斯和東阿塞拜疆。全國人口中波斯人占51%,阿塞拜疆人占24%,庫爾德人占7%,其余為阿拉伯人、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首都】
德黑蘭(Tehran),人口1100萬,平均海拔1220米。年氣溫最高的月份為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氣溫分別為22℃和37℃;年氣溫最低的月份為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氣溫分別為3℃和7℃。
【領袖】賽義德?阿里?哈梅內伊(Seyyed Ali Khamenei),1989年6月4日當選。
【國家元首】
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2005年6月當選,8月3日正式就職。
【主要節日】
伊斯蘭革命勝利日(2月11日),伊歷新年(3月21日至24日),伊斯蘭共和國日(4月1日)。
【簡況】
位于亞洲西南部,同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里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相望,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海岸線長2700公里。境內多高原,東部為盆地和沙漠。屬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大部分地區干燥少雨。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盛極一時。公元7世紀以后,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先后侵入并統治伊。18世紀后期,伊朗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伽部落統一伊,建立愷伽王朝。19世紀以后,伊朗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1978~1979年,霍梅尼領導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1979年2月11日,霍梅尼正式掌權,并于4月1日建立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成為伊朗革命領袖。
【政治】
1979年霍梅尼執政后,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推行全盤伊斯蘭化。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原總統哈梅內伊繼任領袖;7月28日,原議長拉夫桑賈尼當選總統。1993年6月11日,拉夫桑賈尼連任總統。1997年5月,伊總統文化事務顧問、前文化和伊斯蘭指導部長哈塔米當選伊總統,并在2001年6月大選中連任。2005年6月,伊舉行第9屆總統選舉,德黑蘭市長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伊新總統。
【憲法】
伊斯蘭革命后于1979年12月頒布第一部憲法,規定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于一切。1989年4月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革命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同年7月,哈梅內伊正式批準經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
【議會】
伊斯蘭議會是伊最高國家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會通過的法律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準方可生效。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從2000年6月第六屆議會開始,議席由過去的270個增加到290個。議會設有主席團和13個專屬委員會。主席團由議長、兩名副議長、三名干事、六名秘書共12人組成,主要負責制訂會議議程、起草會議文件等工作,任期1年,任滿后由議員投票改選,可連選連任。本屆議會于2004年2月經選舉成立,是伊朗革命后的第七屆議會。現任議長為古拉姆阿里?哈達德?奧迪勒(Gholam Ali Haddad Adel),2004年6月6日當選。
【政府】
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可授權第一副總統掌管內閣日常工作,并有權任命數名副總統,協助主管其它專門事務。本屆內閣于2005年8月成立。
【行政區劃】
全國共有30個省,分為299個地區、749個縣、2305個鄉。全國共有889個市,68122個村。
【司法機構】
司法總監是國家司法最高首腦,由領袖任命,任期5年。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由司法總監任命,任期5年。司法部長由司法總監推薦,總統任命,議會批準,負責協調行政與立法機構的關系。在司法總監領導下,還設有行政公正法庭和國家監察總局,分別審理民眾對政府機關的訴訟和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現任司法總監馬赫穆德?哈什米?沙赫魯迪(Mahmoud Hashemi Shahroudi)(1999年8月始任,2004年8月連任),最高法院院長侯賽因?穆菲德(Hossein Mofide),總檢察長古爾班阿里?達里?納杰夫阿巴迪(Ghorban Ali Dali Najef-Abadi)。
【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
1988年3月17日成立,1989年7月經憲法確認。主要職責是協助領袖制訂和監督、實施各項大政方針,當議會和憲法監護委員會就議案發生分歧時進行仲裁,監督三權。現任主席為前總統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Akbar Hashemi Rafsanjani)。
【憲法監護委員會】
由12人組成,其中6名宗教法學家由領袖直接任命,另6名普通法學家由司法總監在法學家中挑選并向議會推薦,議會投票通過后就任,任期6年。主要負責監督專家會議、總統和伊斯蘭議會選舉及公民投票,批準議員資格書和解釋憲法;審議和確認議會通過的議案,裁定是否與伊斯蘭教義和憲法相抵觸,如有抵觸則退回議會重新審議和修改。如與議會就議案發生爭議且無法解決,則提交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進行仲裁。現任主席艾哈邁德?納賈提(Ahmad Najjati)。
【重要人物】
賽義德?阿里?哈梅內伊:領袖。1939年生于東部圣城馬什哈德。1958年赴庫姆神學院學習。1963年后因參加反國王活動多次被捕并被流放。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后,歷任革命委員會成員、國防部副部長、革命衛隊司令、德黑蘭市教長、伊斯蘭共和黨書記、最高國防委員會主席、總統等職,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后繼任領袖,兼武裝力量總司令。曾于1989年5月以總統身份訪華。已婚,有六個子女。
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1956年生于塞姆南省卡爾姆薩爾的一個鐵匠家庭。1975年考入德黑蘭工業科技大學工程系攻讀學士學位。1986年攻讀碩士學位。1997年獲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學位。早年積極參加反對巴列維政權的政治活動。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后,參與創建大學生伊斯蘭協會。兩伊戰爭期間,曾先后在革命衛隊后勤部和特種兵旅服役,并赴前線作戰。1993~1997年,任阿爾達比爾省省長。1997~2003年,在德黑蘭工業科技大學任教。2003年起任德黑蘭市長。2005年6月25日,當選伊朗第9屆總統,8月3日正式就職,任期4年。
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1934年生于克爾曼省,14歲入庫姆神學院學習。60年代起從事反國王活動,多次被捕。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后,先后擔任革命委員會成員、內務部長等職。1980年7月,當選為議長。1981年被任命為霍梅尼駐最高國防委員會的代表。1983年7月當選為負責霍梅尼身后選定繼承人的“專家會議”副主席。1988年6月被霍梅尼任命為武裝部隊代總司令兼德黑蘭市臨時教長。1989年7月28日當選為總統,1993年6月獲選連任。1997年3月17日,哈梅內伊任命拉夫桑尼為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2006年12月,當選第4屆專家會議委員。曾于1985年6月和1992年9月兩次訪華。已婚,有三子二女。
古拉姆阿里?哈達德?奧迪勒:議長。1945生于德黑蘭,獲設拉子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德黑蘭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育部副部長。現為德黑蘭市議員,兼任波斯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德黑蘭大學文學及哲學教授等職。著述眾多,主要有《哈吉》、《伊斯蘭與民族主義》等。2004年6月6日,當選伊第七屆議會議長,任期1年,2005年、2006年連選連任。懂英語、阿拉伯語。
【經濟】
伊盛產石油,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歐佩克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石油是伊經濟命脈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石油收入占伊外匯總收入的85%以上。近年,國際石油價格持續走高,伊經濟增長步伐加快,宏觀經濟指數穩步上升,國內金融市場穩定,里亞爾幣值基本穩定,外匯收入不斷增加,外債總額有所增加,國際資信進一步提高。
2006財年(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主要經濟數據:
國內生產總值:2086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978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3%
外匯儲備:650億美元(2007年9月)
外貿總額:1085.6億美元
貨幣名稱:里亞爾
官方匯率:1美元≈9227.1里亞爾
通貨膨脹率:17.9%(2007年9月)
【資源】
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豐富。截至2006年底,已探明石油儲量約211億噸,居世界第二位;伊也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日產原油能力425萬桶。天然氣儲量約27.8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15.6%,僅次于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伊原油出口總額為450億美元。
其它礦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可采量巨大。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礦山3800處,礦藏儲量270億噸;其中,鐵礦儲量47億噸;銅礦儲量30億噸(礦石平均品位0.8%),約占世界總儲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鋅礦儲量2.3億噸(平均品位20%),居世界第一位;鉻礦儲量2000萬噸;金礦儲量150噸;黃金儲量35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錳、銻、鉛、硼、重晶石、大理石等礦產資源。目前,已開采礦種56個,年礦產量1.5億噸,占總儲量的0.55%,占全球礦產品總產量的1.2%。
【工業】
以石油開采業為主,另外還有煉油、鋼鐵、電力、紡織、汽車制造、機械制造、食品加工、建材、地毯、家用電器、化工、冶金、造紙、水泥和制糖等,但基礎相對薄弱,大部分工業原材料和零配件依賴進口。2004年實現工業產值534.85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8%,同比增幅13.3%;原油出口收入368.3億美元,占全部出口收入的68.3%。
【農林牧副漁業】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5年底,可耕地面積5200萬公頃,占全國面積的30%,已耕面積1800萬公頃,其中可灌溉耕地830萬公頃,旱田940萬公頃。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3%,農民人均耕地5.1公頃。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糧食不能自給自足,每年需進口大量食品。農業主產區集中在里海和波斯灣沿岸平原地帶。大部分地區干旱缺水,2004年人均擁有淡水資源僅為2000立方米。2003年開始,伊政府加大農業投入,資金重點用于農業基礎工程建設以及農業信貸、農業科研、自然環境保護等,改善耕種環境,為農民提供優惠信貸,刺激農民種糧積極性。2000~2004年間,伊農產品產量從6480萬噸上升到8880萬噸,增幅37%。
伊是中東、海灣地區主要的干鮮果品生產和出口國。開心果是伊主要出口干果產品, 2004年出口開心果13.6萬噸,價值8億美元。伊是世界最大的石榴生產和出口國。伊椰棗年產約90萬噸,是世界第一大椰棗出口國,占世界椰棗出口總量的17%。伊核桃年產量達16.8萬噸,是世界第三大核桃生產國。此外,伊還是世界第一大藏紅花生產國,年產量220噸,其中175噸出口,占世界總量的75%。
伊全國有牧場9000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6.9%;其中夏季優質牧場1400萬公頃,每公頃平均產草290公斤,冬季牧場6000萬公頃,每公頃平均產草92公斤,另外1600萬公頃分布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帶,每公頃平均產草25公斤。從事畜牧業人口約200萬,畜牧業產值約21億美元。目前,畜牧業生產尚不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每年仍需進口一定數量的牛羊肉,有少量牛、羊皮、羊腸衣出口。
伊森林總面積為1270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11%,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西部和扎格羅斯山脈、南部波斯灣和阿曼灣地區。2001年,原木產量32.78萬立方米,造林7.65萬公頃,植樹7151萬株。過去20年內,伊北部森林面積減少17%,現僅為205萬公頃。荒地面積3400萬公頃。
伊漁業資源豐富,作業范圍廣,主要分南部、北部、內陸三大漁區,魚類品種近400個。由于漁業生產技術落后,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水產品數量和質量偏低,占農業總量和國內生產總值比率較低。截至2003年底,伊從事漁業人口約15.5萬,各類漁船1.1萬艘;內陸漁場7000多個,半天然漁場800多個,蝦養殖廠590個,魚、蝦產量分別為10萬噸和7492噸;各類水產品加工廠500多個。主要水產品有魚子醬、鱒魚、蝦以及各種魚類罐頭食品等。
【旅游業】
伊擁有數千年文明史,自然地理和古代文明遺產豐富。伊斯蘭革命前,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到伊旅游。兩伊戰爭后,旅游業遭到極大破壞。1979~1994年,到伊旅游人數年均不足10萬。從1991年起,政府開始致力發展旅游業,旅游業逐漸復蘇,2000年到伊旅游人數達到170萬,旅游收入10億美元。“9?11”事件對旅游業造成較大沖擊,游客銳減。隨著地區安全形勢轉好,赴伊游客人數穩步回升。伊全國有各類旅游組織、旅行社約3000個。德黑蘭、伊斯法罕、設拉子、亞茲德、克爾曼、馬什哈德是伊主要旅游地區。
【對外貿易】
近年,伊對外貿易發展勢頭良好,年進出口總額穩步增長。2004年伊完成轉口貿易936.3萬噸,價值108.81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9.2%和23.2%。2005年伊非石油產品出口達120億美元。2005年,伊主要進口來源地區或國家分別為迪拜(287億美元)、沙特(177億美元)和卡塔爾(58億美元),過境伊朗的貨物總量達909.6萬噸,價值120.96億美元,其中包括503.7萬噸燃油。
2005年,伊是歐盟第22大貿易伙伴,第21大出口國。伊與歐盟貿易總額為242億歐元,其中伊出口113億歐元,自歐盟進口129億歐元,同比增長分別為8.9%和34%。伊主要從歐盟進口工業產品、初級原料,向歐盟出口主要是石油,2005年伊向歐盟石油出口價值101億歐元,同比增長44%。
2005年主要貿易伙伴占伊對外貿易份額情況 單位:%
出口對象國 進口對象國
日本 17.3 德國 14.2
中國 11.4 中國 8.3
意大利 6.2 意大利 7.5
南非 5.5 阿聯酋 6.7
【外國投資】
外國投資很少,1994年1月設立經濟特區,至2000年12月,吸引外資現金總額為49.8億美元。2002年8月,議會通過了“吸引和保護外國投資法”草案總則。2003年吸引外資20億美元,主要投資源為德國、沙特、土耳其、日本、荷蘭和法國。截至2003年底,伊對外直接投資達68億美元,占世界的0.24%;其中,2001至2003年分別為28億、13億和14.86億美元。2004年,吸引外資21億美元(52個項目),其中19.56億美元是工礦項目。(資料來源:2005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署統計數據》)
【人民生活】
實行國家福利補貼政策,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年均補貼額高達7萬億里亞爾,其中用于進口食用油和大豆餅的補貼超過10億美元。
城市家庭月均收入737萬里亞爾,14.8%的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農村家庭年均收入689萬里亞爾,16.8%的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98.35%的城市家庭使用自來水,99.73%使用電;78.62%的農村家庭使用自來水,91.62%使用電。全國有醫院724所,病床9.4萬張,診所17063個,從業醫生3.7萬人,其中外國醫生350人。平均每2200人有1名醫生。城市人口平均壽命66歲,農村59.7歲。目前,每115戶家庭擁有住房100套。2004年,電視臺產量120萬臺。
【軍事】
國家武裝力量由軍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組成。領袖是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軍事領導和國防政策的制定機構,由總統、1名領袖代表、司法總監、議長、武裝力量指揮委員會主席、國家管理和計劃組織主席及外交、內政和情報部長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二年。
目前,武裝力量總兵力約60.5萬人,動員部隊約40萬人。軍隊由陸軍、海軍、空軍和防空部隊組成,總兵力約30.5萬人,其中,陸軍約25萬人,編成17個師和14個獨立旅。主要裝備有坦克1500輛,其中250輛T-72、100輛T-62、500輛T-55、150輛M-47、150輛M-60等,非作戰坦克數百輛,主要是T-55型。裝甲運兵車1200輛,其中BMP型400輛、BTR型400輛1、M-113型250輛等。火炮2300門,其中自行火炮約300門(主要型號為M-107和M-109)。陸軍航空兵裝備100余架各型直升機和運輸機。海軍2萬人,編成波斯灣阿曼海艦隊、2個海防區和3個陸戰隊營,主要裝備有各型艦艇近70艘,其中3艘“基洛”級潛艇、3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直升機和運輸機等海航機近70架。空軍3.5萬人,編成25個中隊,擁有各型飛機900余架,其中作戰飛機270余架,主要機型包括米格-29、蘇-24、F-4、F-5、殲-7等。
革命衛隊總兵力約30萬人,其中,陸軍約26.2萬人,編成27個師和16個獨立旅,主要裝備有坦克500余輛、裝甲運兵車500余輛,火炮1000余門。海軍2萬人,編成3個海防區,主要裝備有各型巡邏艇150余艘、導彈快艇21艘和岸防導彈等。空軍1.8萬人,編成8個中隊、3個地地導彈旅和1個防空導彈旅,裝備各型飛機110架、“飛毛腿”B、C等型導彈數百枚。2003年7月,伊成功試射流星-3型中程彈道導彈,并著手成建制裝備部隊。該型導彈射程1300公里,可攜帶800公斤彈頭。2004年10月,伊成功試射了1枚改進制導性能的流星-3型導彈。革命衛隊總司令穆罕默德?賈法里少將(Mohammad Jaafari ),副總司令穆爾塔扎?雷扎伊準將(Morteza Rezaii)。革命衛隊陸軍司令阿赫馬德?卡澤米準將(Ahmad Kazemi)、空軍司令艾哈邁德?米賈尼準將(Ahmad Miqani)。
此外,還有治安部隊,總司令艾斯馬伊?阿赫馬迪?莫伽達姆(Esmaeil Ahmadi Moghaddam)準將。
【教育】
實行中、小學免費教育。重視高等教育,并于1989年制訂高等教育5年發展計劃,通過提供貸款和給予物質、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勵民辦高等教育。目前,全國共有高等院校346所,大學生132萬人。伊斯蘭自由大學在校生占全國高校學生的52%。德黑蘭大學是伊著名的高等學府。2001年有中、小學生1971萬人,其中小學生946萬,中學生1025萬。6歲以上受教育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2.5%。截至2005年底,伊民眾識字率為86.5%,文盲總人口約800萬。2006年1月,伊科技部決定將各大學收費總體減少5-40%。
【新聞出版】
截至2006年底,伊有各種報刊1700余種,大部分在德黑蘭出版。主要報紙有:《世界報》、《消息報》、《伊斯蘭共和國報》、《虔誠者報》、《使命報》、《和平報》和英文版的《德黑蘭時報》、《伊朗新聞報》和《伊朗日報》。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訊社。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稱波斯通訊社。現任社長賈拉爾?法亞茲(Jalal Fayyazi)。
國家廣播電視臺成立于1966年,1979年改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聲像組織。現任主席是賽義德?埃扎特拉?扎爾嘎尼(Seyyed Izatra Zargani)。電臺用波斯語、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及漢語等二十五種語言對外廣播。電視有7個臺播放節目,并有3個衛星臺向海外播出。截至2003年底,外國新聞社駐伊代表機構有95個,登記外國記者1000多人。
【對外關系】
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單極世界,愿同所有國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關系。贊成聯合國改革,主張增選伊斯蘭會議組織國家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取消五常的否決權。倡導不同文明進行對話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認為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得到尊重,各國有權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選擇社會發展道路,反對西方國家以民主、自由、人權、裁軍等為借口干涉別國內政,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他國。認為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局勢緊張的主要根源,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為解放被占領土而進行的正義斗爭,反對阿以和談,但表示不采取干擾和阻礙中東和平進程的行動。主張波斯灣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應由沿岸各國通過諒解與合作來實現,反對外來干涉,反對外國駐軍,表示愿成為波斯灣地區的一個穩定因素。迄今為止,伊已與世界上125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
【伊朗簽證】
為了給中國游客提供赴伊朗旅游的便利,伊朗特別為中國游客推出了伊朗落地簽證的優惠政策,這是伊朗外交史上首次向外國推行伊朗落地簽證政策。但如果您是赴伊朗商務、工作等目的就必須事先辦理好相關類型伊朗簽證,如果您想了解辦理該類簽證所需的資料、費用及相關注意事項的,請點擊這里://chezuwang.net/qianzheng/7222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