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清溪川
曾幾何時,眾人印象里的清溪川只是首爾市內的一條街名,但是從2005年9月起,清溪川卻成為聞名國內外的知名觀光景點,同時也是2007年12月當選韓國總統的李明博在首爾市長任內最傲人的政績。一年四季,不論何時到清溪川,隨時都可見到國內外游客在溪邊散步嬉戲或拍照留念,其知名度不斷攀升,幾乎成為代表首爾的新地標。不過,清溪川雖然有今日的榮景,背后其實歷經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以下讓我們來看看清溪川的故事。
清溪川在朝鮮時代名為“開川”,是位于漢陽(今之首爾)中心地帶的都市河川,除了具有下水道的功能之外,在都城中也是一條地理、社會及文化的界河。另外,當時的開川也是漢陽人的公共休閑場所,每逢節慶,開川就成為進行踏橋、放風箏、放蓮燈及石戰游戲等民俗活動的最佳活動地點。
十九世紀末日本占領朝鮮之后,開川被改稱為“清溪川”,不過清溪川的地位卻不可與朝鮮時代同日而語,過去500年間與人們生活習習相關的清溪川,在日據時代長期受到忽略,逐漸淪為骯臟的下水道口。 1920年之后,日本殖民政府還發表多次想要覆蓋清溪川的計畫,雖然最后所有計畫并未一一實行,但太平路到武橋洞之間的路段在1937年時已被覆蓋完成。
到了1945年光復時,清溪川的河床已被大量污泥和垃圾掩蓋,在50年代初戰亂時期,河邊又被胡亂蓋了許多木棚,排放的污水也嚴重污染了河川,發出的惡臭令周邊居民痛苦不堪,城市的整體形象也受到嚴重的損害。
為了解決清溪川的問題,韓國政府決定將清溪川覆蓋起來,覆蓋工程自50年代后半開始進行。另外在1967年8月,從廣橋到馬場洞總長約5.6公里,則開始架起寬達16公尺的清溪高架道路,歷時4年,于1971年8月正式完工。從此清溪川周邊的木棚被拆除,開始興建現代化商業建筑,污水橫流的河川也脫胎換骨成為清潔的柏油馬路。架在清溪川上方的高架道路,汽車如飛箭般飛馳,每日運送12萬人以上的交通量。
隨著時間過去,在都市快速發展之下,清溪川周邊人群熙來攘往,交通日益繁忙,很多人都只知道清溪川是一條街道名稱,不僅原來的溪流面貌逐漸被人們遺忘,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也早已被塵封。
2002年,李明博就任首爾市長,出身民間企業的他,在永續發展的經營理念,提出了拆除高架橋、復原清溪川的大膽構想,希望能藉由復原清溪川的自然環環及歷史文化,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同時也提高市民們對于首爾作為韓國歷史文化中心的自豪感。不過復原計畫在開始階段受到不少質疑和反對,幸好在經過不斷努力溝通協調之下,復原工程終于自2003年7月起實施,并于2005年9月完工。從太平路清溪廣場為起點,一路經過東大門,直到新踏鐵橋,一共長達5.84公里,耗資3867億韓元。
復原完工后的清溪川終于揮別工業化時期的惡夢,不僅恢復了其原有的生命力,也搖身一變成為首爾市最知名的觀光景點及商業與游憩中心。今日清溪川不僅是首爾市民日常休閑的最佳去處,也是國內外游客到首爾旅行時的必游之地。這里除了有融合傳統與未來20多座各具特色的美麗橋梁、經過考證復原的歷史文化遺跡,沿途還有八大特色景點。此外首爾市府廣場、德壽宮、景福宮及仁寺洞大街、昌德宮及昌慶宮等著名文化景點,也都在附近,游客在欣賞清溪川景色之余,同時也能來趟韓國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