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穿越西方文明的腹地
萊茵河作為一條河的地位遠不如她在人類文明史中的地位。她流淌在西方文明的心臟——西歐地區,是歐洲最重要的內陸航道,也是景色最美的河流。萊茵河長1320千米,流經的區域面積為2522000平方千米。它源于阿爾卑斯山在瑞士境內部分,最后在荷蘭注入北海。從美因茲到科窿的中萊茵兩岸到處是如詩如畫的城鎮及風景名勝,還保留著大量充滿浪漫色彩的城堡。按今天的版圖,她很長的河段在德國。萊茵河有旖旎的風景可供欣賞,但有許多比風光更重要的東西在等待你。  跨過萊茵河畔的大橋 即使在歐洲,比萊茵河更長更大的河就有伏爾加河、多瑙河、烏拉爾河、第聶伯河、頓河,可是法國著名的歷學家費弗爾卻說:“整個歐洲沒有一條河能與萊茵河相匹敵。”萊茵河的運輸是靜悄悄的進行的,你甚至聽不到一聲汽笛,也聽不到馬達聲,它是流淌在現代文明最發達的西歐地區的一條靜謐的、浪漫的河。這里的城鎮并不崇尚摩天大樓,他們喜愛的是那些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傳統建筑。因此,在萊茵河兩岸你可以看到一處處如詩如畫的城鎮,萊茵河之旅完全可以是欣賞歐洲古建筑之旅。在萊茵河兩岸看不到中指糧食和蔬菜的土地,你看到最多的是葡萄園。我們都知道德國人喜愛喝啤酒,其實德國人更愛葡萄酒。只不過他們認為喝葡萄酒更難,如果用音樂比喻,啤酒好象是“通俗歌曲”,而葡萄酒是“古典音樂”。法國人以紅葡萄酒為榮,德國人則以白葡萄酒驕傲,德國的白葡萄酒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馬克思是否喜歡葡萄酒我不得而知,但德國許多文化名人與葡萄酒有著不解之緣:著名詩人席勒的名詩《歡樂頌》,就是一首葡萄酒與人類精神的贊歌。出生于萊茵河畔的貝多芬被這首詩深深地感動,以至于以次為詞創作出了響遍全球的第九交響樂《歡樂頌》。
 萊茵河畔美麗的建筑 從萊茵河流經的國家,我們便能掂出萊茵河的分量。奧地利的音樂,法國人的繪畫、文學、時裝、美食……、德國人的哲學等等。萊茵河是一個跨越西歐腹部,百川來匯的河,在自然上如此,在人文上也是如此。萊茵河沿岸,或主流、或支流你隨便走進一座城市,一座大學,你或許就會發現以有世界影響的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康德、黑格爾、尼采、叔本華、馬克思、恩格斯、胡塞爾、海德格爾……如果你喜歡哲學,你會福州戲萊茵河是一條思想順著河谷彌漫和傳播的河;如果你喜歡文學,你可能發現歌德、席勒、海涅、霍夫曼、黑塞……,如果你是一個古典音樂的愛好者,沿河你會看到貝多芬的故居、舒曼的墓地、瓦格納劇院、巴赫演奏用過的管風琴……
 萊茵河穿梭的村落 一條河流如果擁有他們其中的一個,就足以自豪了,而萊茵河卻擁有他們全部,他們全都從萊茵河那里汲取過思想和創造的乳汁。從這個意義上說,萊茵河是一條影響了世界的河,是一條無可匹敵的河,盡管她只有1320千米長。
然而如果我們以為萊茵河僅僅流淌著詩歌、飛濺著音樂、彌漫著葡萄酒的芬芳,那未免太膚淺了,那一座座聳立在起伏山巒上的破殘的古城堡就在無言地訴說著過去。有許多時候,萊茵河谷里彌漫著撕殺的呼叫,響徹著刀劍的鏗鏘,流淌著仇恨和淚水。中國的黃河早在公元前221年就完成了統一,為什么兩千年后的萊茵河還在多個國家中流淌?歷史上萊茵河曾經幾度成為一個大國的內河,比如在羅馬帝國、查理曼帝國、奧匈帝國時期。然而萊茵河仿佛是一條不安分、馴服的河,她似乎不喜歡在一個政治框架內流淌,她喜歡成為一條界河,喜歡在多個民族、多中文化中穿梭行進,她喜歡看在她的河道航行的船只飄揚各色國旗,唱各國的國歌。
 沿岸古老的建筑 望著萊茵河兩岸那些如詩如畫的城市鄉村,我忽然領悟了萊茵河除了是一條國際運輸的通道,是一條風光優美、流淌著神話和傳說的河,是一條刀光劍影、硝煙彌漫的邊界河之外,還應加上一條,那就是萊茵河是一條各民族、各種文化交流碰撞互相融合的紐帶和橋梁,萊茵河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她是一條流淌著多樣化的河。無論是羅馬還是查理曼,拿破倫還是希特勒,他們追求統一用的是刀和劍,這種建立在征服和壓迫基礎上的統一都失敗了。歐洲的各民族十分珍惜自己文化的特性。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生動地傳達出了占領區人民不愿放棄自己語言的感受。在萊茵河上航行,我更深切地體會到萊茵河人對自己文化的珍惜。宗教、造型、色彩都給我們以強烈的美感。
萊茵河用她的波光帆影、兩岸的旖旎風光開啟了人類的智慧。
旅游咨詢電話:020-6283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