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這個名字讓世界上多少游客憧憬,巴黎似一座佇立在歐洲的女神,它的一顰一笑都讓世人為之沉醉著迷。巴黎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也是歐洲的文化、政治、教育中心,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都市之一。當我來到法國后,一次次地參觀巴黎并有幸在巴黎居住了一段時間,我慢慢地一點點地揭開它的面紗,深入地感受她的一街一巷,才越來越領悟它的絢爛之美, 她的文藝氣息,她的親切隨和,也有它與眾不同的優雅。
你是否也曾和我一樣,夢寐著和巴黎這座城市的會面。它出現在愛情電影里,奢侈品廣告里,它是高雅的代名詞,好像再多的辭藻都不夠描述圖它的美。第一次參觀巴黎,我曾似旅者一般走馬觀花初遇巴黎。乍見之歡后是漸漸的了解和體味,如今再見如故友一般。
歷史上,巴黎被劃分成12個小區,此后巴黎又被細分為20個區并沿用至今(如下圖)。雖無邊界之說,但是每個區都漸漸有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讓我娓娓道來,讓你和巴黎的每一面相愛。
第一站:巴黎的絢爛美之面-第七和第八區
游人們到了巴黎最迫不及待的參觀地方多是第七和第八區。這兩區是如詩如畫的巴黎風景畫冊里的典范區。文人愛用塞納河來把巴黎劃分為左岸和右岸,來比較兩岸的文化風格的不同。巴黎的第七區和第八區剛好分別位于巴黎的這左、右兩岸。猶記得那年才20歲的我第一次來到塞納河邊,呼吸的空氣都好像是甜的,一切都是浪漫美好。這兩區如此被游客鐘愛,是因有名揚四海的香榭麗舍大道,又有巴黎埃菲爾鐵塔。
香榭麗舍大街上車水馬龍、游客如鯽,18、19世的文學名著如《基督山伯爵》、《高老頭》等作品都曾對香榭麗舍大道的繁華有做描寫。自協和廣場橫越至凱旋門,全長約兩公里。香榭麗舍號稱世界上最昂貴的街道之一,街道兩旁是各種世界頂級奢侈品的旗艦店、五星級賓館和米其林餐廳。香榭麗舍大街上的的奢侈品店價格不菲,但是每到了法國一年兩度:一般是一月到二月,然后六月到七月的打折季,奢侈品牌價格有時候也會低至三到五折,加上游客又可以退稅10%左右,如果有購物預算的游客,應該選擇這個時期去游覽香榭麗舍大街,窮游的游客就只能飽飽眼福。
埃菲爾鐵塔遠看已美如畫,走到埃菲爾鐵塔下,更是驚嘆她的輝煌。埃菲爾鐵塔建立于1900年世博會的契機,以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筑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命名。高320多米,除四個水泥澆灌的塔墩外,全部鋼鐵鏤空結構,在世博會后成為巴黎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筑,這座矗立在戰神廣場上的埃菲爾鐵塔擁有各種各樣的稱號:世界著名建筑、法國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等等。站在鐵塔下有種終于揭開女神面紗的感覺,是美不勝收更是驚喜不斷。
當游人(我們亞裔一眼就會被認出是游人)在戰神廣場散步,會有許多“不法商販”,面似羅馬尼亞人或者非洲人,操著不流利各種語言來兜售巴黎鐵塔的紀念品、各種大小的巴黎鐵塔鑰匙扣。我的已經在巴黎住了大半年的朋友忙小聲提醒我:這些小販專坑游客,如果我要買,讓他用法語來還價。幾句流利的法語交談之后,于是價格從兩歐一個鑰匙扣直降到兩歐五個。當小販開始讓我選鑰匙扣,我的朋友也開始在掏錢付錢,正在此時,不知道哪里冒出了一名穿著制服的法國警察,他騎著單車(因為在戰勝廣場內不允許機動車輛)向我們沖來。小販遠處的同伙忙開始吹口哨互相提醒。小販立刻卷起包裹,錢也不要了、東西也不賣了,一溜煙跑到廣場的樹后面不見了。這一幕簡直是現實版的貓追老鼠,我和我的朋友看得笑到眼淚流出來。小販就這樣不見了蹤影,警察氣得牙癢癢在跺腳。留下我手里的一個埃菲爾鐵塔鑰匙扣,還沒付錢,就當做是巴黎饋贈給我的見面禮,我把它扣在我的書包上,每一次來巴黎都帶上它。值得一提的是,巴黎的不少景點都有這樣的小販,如果沒有熟悉當地情況的朋友帶領,建議不要隨意搭理他們。
鐵塔共有三層,每層有一個平臺。有力氣又有時間的話,一定要親自爬上埃菲爾鐵塔的觀景臺,雖也有電梯,但是自己一層一層爬是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在最上一層的觀景臺,可以俯瞰整個巴黎。鐵塔上還有兩個旋轉餐廳,其中Le Jules Verne是米其林一星餐廳,還有專門的電梯直達餐廳內,在此享用美食當然價格不菲,但是能和愛的人一起在鐵塔上享用一頓燭光晚餐,賞美景話良辰,又更何求。
在這個七、八區的地鐵口,常常有許多的自由歌手背著吉他唱歌。又一次走出地鐵就聽到十分迷人的英語,我聞聲而去,是一位亭亭玉立的法國少女在拉小提琴,琴盒就放在她的腳下,她閉著眼陶醉在演奏中,旅人們匆匆的腳步在她的身邊來來去去,她就像一副畫卷靜靜的。也有人停下腳步,駐足聆聽一會兒,再匆匆趕路。那位少女讓我想起一首詩: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第二站:巴黎的文藝氣質面-第五區
看過一部叫做《巴黎五區的女人》的電影,男主人翁沉迷在與一位住在巴黎五區高雅迷人的中年寡婦愛情里,同時又與另一位年輕女子糾纏不清,他的愛情似夢又真實、虛幻又迷人,漸漸地主人翁自己也分不清這是真實發生還是一場夢。電影《午夜巴黎》里,主人翁重回到20世紀,與文學巨匠交談,深深地愛上了巴黎的書香之美。巴黎的第五區就是這種高雅迷人的、高深莫測的氣質的典范之區。
最初這個區被叫做“拉丁區”,并不是因為有拉丁人居住,原因是古代有文化的貴族都會說拉丁語。巴黎最早的學院是由神父羅伯德索邦在1257年建立,命名為索邦大學,是巴黎大學的前身。中世紀里這里的名聲一度衰敗。在后來的法國大革命時期、以及1968年的五月風暴中,巴黎五區成為大學生抗議示威的中心,多次發生騷亂、槍斗,一直不安寧。
經歷了戰亂紛飛的年代,如今的巴黎五區延續了她巴黎學術知識中心的地位,愛書的人一定會愛上這里。巴黎五區一家叫“莎士比亞書店”的,你如果沒聽過它的名字,路過這家不起眼的書攤,它綠色復古的大門你可能并不會在意,但是它的來歷可不小。在一戰后,在巴黎的海明威,費茲杰拉德,斯坦因等文學巨匠都曾在此度過許多時光。書店的存在,更像是一個文學沙龍而不僅是書店,至今這里還是經常聚集許多法國文學家和藝術家。推開大門,店里朦朧的黃色燈光、以及它復古的裝飾、滿屋子密密收拾好的書,會讓你有一種穿越回二十世紀的錯覺。如電影《午夜巴黎》的場景,似夢似醒間與文豪們來一次穿越時空的交談,神秘又美好。
我曾在法國里昂求學,一次次往返里昂巴黎參加一些學術活動,有時在這個區的學生二手書店一待就是大半天。巴黎五區給人一種文雅的氣息,這種文雅來自于巴黎的五區的幾大頂尖學院:巴黎第一大學(先賢祠-索邦大學)、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大學)、巴黎第四大學(索邦大學)和巴黎第五大學(笛卡爾大學)。索邦大學曾是許多法國文學大亨就讀過的地方,如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
靜靜聽這里的學生們用法語討論交流是種享受,難怪人們把法語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法語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嚴謹的語言。遣詞造句、點點滴滴都可以看出使用語言者的內涵和文化層次。比如說,法語時態有很多種變位,名詞都有性別之分,古時候歐洲其他國家的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驕傲。
很多法國呂克貝松影迷都熟悉的一部電影叫《暴力十三區》,電影里的巴黎十三區是個毫無法制的地區,黑社會實力橫行,暴力肆虐。當然,電影歸電影,現實中的巴黎十三區并沒有那么恐怖,但是很多巴黎人還是會擔憂巴黎、特別是這個區的治安,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里是很多移民聚居地,和富人住宅區相比,這里普遍住的是一些中產或中下階層,所以在一開始,我曾對十三區心存芥蒂。
接下來日子里和朋友們一起約見面也沒少去十三區,漸漸地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地方。十三區其實是個熱鬧之區,也是個歡快之區,要知道當年留法時周恩來和鄧小平老一輩革命家也在巴黎十三區居住過。這里也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華僑、中國留學生在此吃飯購物,娛樂消遣。對于旅居國外的游子來說,想念祖國的美食是鄉愁的最基本體現。海外,很多華人華僑還是保存著中國人的傳統和習慣。于是現在每次我去巴黎,必去的地方就是十三區,在這里中秋節能吃上月餅,在端午節有人賣粽子,到了春節能看舞龍表演,年味和中國國內比都不差。
熱鬧歡快的巴黎十三區
雖說法國的中國菜一定不能和中國國內的比,這些中國餐館大多西式化了,而且主要閩南菜系為主,也受南亞的菜式影響。作為湖南人,我偶然在菜里找到些尖椒就已經很滿足了,當然,這里也不乏需等座一兩小時的亞洲美食餐廳。在中餐館打打牙祭,再配一碗米飯,和幾個朋友暢快地用中文聊聊天,感覺也有種回到家鄉的愜意。這份華人情懷和鄉愁,還有民族驕傲,使十三區帶給我越來越多家的親切感,看著這里為生活而奔波忙碌的巴黎人們,少了一絲華麗小資格調,少了一分貴族氣高貴質,卻多了一種實實在在的樸素和親切。
第四站:巴黎的優雅面-第十六區
十六區是巴黎心中的高大上之地,位于巴黎西邊,不僅是各大使館選址之地,教堂與博物館也不少。可遠眺埃菲爾鐵塔,又坐享廣大的布倫森林。由于十六區寸土寸金的房價和優異的居住環境,在巴黎登記地址時說出尾數是十六的郵編,對方都能瞬間表現出尊重。
2014年的時候,我曾在巴黎的一家奢侈品公司實習,為了上班地鐵方便,于是短租于此。巴黎的房子本來就是非常緊張的,不說高昂的租金,就連一筆不菲的中介費就已經讓不少沒多少積蓄的學生深感力不從心。巴黎大多是維護很好的老房子,十六區的居民宅更是非常有特色,也是巴黎最昂貴的住宅區之一。雖然價格不菲,但是急于找房的我也只有咬咬牙簽了合同。
巴黎十六區
第一次拖著箱子從地鐵口走到房子前,從外看起來小區是有點陳舊,走進小小的老式電梯,要手拉開門,機油摩擦吊繩不時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只容得下最多3、4人。從電梯出來是一個小小的走廊,走在上面木頭會不時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的公寓就在眼前。巴黎大多數的公寓都不大,一切井井有條,不到五平米的廚房里,應有盡有擺放整齊。讓我毅然決然簽下合同書的是因為這臥室帶一扇大窗戶,打開窗遠遠地可以看到埃菲爾鐵塔。沒有雕花窗沒有巴黎鐵塔,那巴黎就不再巴黎。早晨當滿滿的陽光進入我的房間,打開雕花窗,鐵塔就在面前,宛似夢境般美好,心情也跟著亮起來。雨天和陰天的巴黎也是不同的感覺,每一次打開窗遠眺,都更愛巴黎。
我住的那棟房子在一個迷你的小區內。稱之為迷你,因為它和中國大型的住宅小區模式完全不一樣,首先這個小區內僅僅四棟樓,樓層也只有七至八層左右。其次小區大門口一樓里有一對夫婦,在這兒住了20多年,他們倆就是“小區管理員”。他們每天給小區居民收發信件,同時也管理小區衛生。這是一對非常有愛的夫婦,從我第一天跟著房東到來,他們就注意到了我這個“外國人”,經常熱情地和我聊天。有次我出門旅行,大半個月不在家,他們看我再回來的時候,于是乎關切地問我“您這幾天不在家吧?我們很想念您呢”,打開家門有他們留下的小紙條:“您的郵件在一樓管理員這兒,請收取”。小區因為很小,所以鄰里間關系很好,見面無論是否熟悉,都會打招呼。孤身一人生活在一座大都市,這樣溫馨的感覺讓人倍加感動。
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小區模式
每周四我輪休的時候,我都會在十六區閑逛,因為這里有淘不完的寶。不起眼的小店,推開門就是一個小世界:這里有許多的小資風格的小店,有手工皮具或是成衣,還有些二手奢侈品店,在里面轉一整天也都不覺累。路邊的咖啡館、甜品店總有吸引人的櫥窗,常有拎著愛馬仕牽著小狗出門的富太太在此小憩。我閑下來了也會和她們一樣坐在這里喝一杯熱巧克力,不看手機也不看報紙,就靜靜地欣賞著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來來往往的行人,好像一幅流動的畫卷,畫出了忙碌卻有生活氣息、高雅又平易近人的那個巴黎。
游記作者:謝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