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特色介紹:
武漢特色-特色文藝
漢劇
漢劇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后改稱“漢劇”。漢劇有上千個傳統劇目,現存劇目仍有660多個,主要演出歷代演義及民間傳說故事。漢劇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兩類聲腔為主,兼有歌腔、昆曲、雜腔、小調等。西皮、二黃在傳統演唱中,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專用調和特定腔。
楚劇
楚劇舊稱“黃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劇”。流行于湖北,約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在黃陂、孝感一帶的竹馬、高蹺等民間歌舞及鄂東的“哦呵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原是人聲幫腔,鑼鼓伴奏。1920年進入武漢后,受到漢劇、京劇的影響,逐步發展提高,形成了“迓腔”為主的板腔、高腔、小調三大腔系。
評書
湖北評書是用湖北方言講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流布于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湖北評書善于塑造玩弄權貴豪強于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回旋有致的駢體,與敘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
大鼓
湖北大鼓與湖北評書不同,以唱為主,夾以說白,以鼓板為主要樂器,演員邊擊鼓邊唱說,風趣幽默,通俗易懂。
武漢特色-武漢三鎮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
武昌之名始于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遷至鄂縣,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每一次都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筑風格和特點。
推薦景點:黃鶴樓
漢陽
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故名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漢陽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歸元寺更是武漢佛教叢林中保護的最好的一處。
推薦景點:歸元寺
漢口
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后,漢口得以獨立發展。漢陽、漢口很早就筑有城墻,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漢口后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推薦景點:武漢博物館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并作為首都,并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不足百年。
武漢特色-賞櫻花
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初,是武漢櫻花最為爛漫的時候。武漢大學珞珈山和東湖櫻花園是賞櫻花的最佳場所,每年都很大量的游客賞花。
武漢大學的櫻花道,位于前理學院和老圖書館的下方。道兩旁的櫻花樹枝干壯實、排列整齊。每年的3月至4月初,繁花滿枝。每年開花時節,賞花的游人絡繹不絕,來到東湖之濱的珞珈山上,踏青賞花,其樂融融。櫻花盛開時,武漢大學仿佛是一個花的海洋,每天賞櫻花者數以萬計。
東湖的櫻花一般在陽春三月開放,花開時繁花似錦、燦若白雪紅霞。東湖櫻園由于園內櫻花早、中、晚品種搭配,櫻花盛花期一般有20余天。每年3月底至4月,東湖都要舉辦櫻花節,櫻花節期間,除了賞櫻花,還有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如櫻花樹下放河燈活動,舉行世界三大櫻花園景色圖片展、櫻花品種知識圖片展等。2005年的櫻花節首次推出夜賞櫻花活動,夜晚的櫻花在七彩的燈光照射下,別有一番韻味。
武漢特色-過早習俗
武漢人稱吃早飯為“過早”,他們幾乎不自己做早餐吃,出門“過早”是一種深厚的地方習慣。“過早”這一詞匯最早出現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中,那時人們為了早早到漢口趕集,總是在路上買著吃。時至今日,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上人們工作、學習的場所與居住區距離的增大,這種“過早”的習俗呈增強的趨勢。在戶部巷過早已成為武漢市民的一種習慣。
武漢的小吃業極為發達,大街小巷無處不是生意興隆食客盈門的小吃店。武漢的早點品種很多,匯集了南北方的各種口味,最具當地特點的早點有面窩、三鮮豆皮、熱干面、麩子酒(方言,一種用酒釀和雞蛋花沖成的甜湯),還有燒賣、湯包、牛肉線粉、炸醬面、豆絲、水餃、湯圓等,都是一些價廉物美的早點心。
想了解當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