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里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附屬建筑行宮、永福寺,這里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清西陵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其建筑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在中國皇家陵寢建筑中絕無僅有。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布局與形制最符合中國的“風水”觀,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帝陵。泰陵前3座精美的石牌坊和大紅門構成西陵的總門戶。昌陵建筑與泰陵規制相同,但其隆恩殿內以花斑石漫地非常獨特,有“滿堂寶石”之譽;慕陵隆恩殿、配殿建筑木構架均為楠木,并以精巧的雕工技藝雕刻出1318條形態各異的蟠龍和游龍。祟陵殿宇木構架均為鋼鐵木,質地堅硬,被稱為銅梁鐵柱,其地宮內的石雕佛像精美無比。永福寺、行宮和親王、公主園寢則是清陵建筑中完整保存的珍品。整個清西陵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實為中國陵寢古建筑中的精美杰作。
關于清西陵的傳說
本來,清王朝入關后已選定河北遵化昌瑞山麓為陵區,為什么順治帝的孫子雍正又另選陵址呢?對這個問題有種種傳說,一種說法是雍正派人去東陵查勘,認為沒有理想的地方,于是派人另找,便找到易縣這塊地方。另一種說法是,雍正當皇帝,是篡改了父親康熙的遺詔,因此不敢葬在父皇的旁邊,找個借口另辟陵址。到乾隆時,又規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間在東、西兩兩陵選址建陵,因此,東西兩陵的規模大體相當。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