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3世紀初到6世紀末的300多年間,中國南方先后有孫吳、東晉和宋、齊、梁、陳6個漢族政權在南京(孫吳時稱建業,東晉、南朝稱建康)建都,史家稱為“六朝”。這六朝的文化,雖然大約過去1500年了,但在南京一直到今天還有蹤跡可尋。
范蠡筑越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約830米處筑城,城周長約1.2公里,面積約0.94平方公里。后稱越城,又名范蠡城。
它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座有確切年代可考的軍事性質的古城,被公認為南京城市的開端。
孫權定都建業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孫權在楚國金陵邑城址修建石頭城,以資守御,并取“建功立業{”之意改稱秣陵為建業。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遷都建業,開創了南京建都的歷史。
南唐立國金陵
五代十國時期,群雄割據。金陵最初隸屬建都廣陵的楊吳政權的勢力范圍。金陵府尹徐知誥,操縱楊吳朝政。937年,徐知誥廢楊吳皇帝自立,建立齊國,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
939年,南唐建立。南唐都城周長約19.35公里,貫秦淮河于城中。南唐歷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國亡。
明初建都南京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朱元璋自立為吳王,吳王府便設在應天。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詔,以應天府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實行南北兩京制。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為京師,正式定都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改京師為南京,為留都。
太平天國定鼎天京
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決定揮戈金陵。3月19日,攻陷金陵城,從而完成了據金陵為根本、進而完成進軍江南的戰略任務。
3月29日,洪秀全在楊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歡呼聲中,進入金陵城,暫住藩習衙署,不久修繕兩江總督衙門,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國農民政權。
1864年7月9日,清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孫中山創建民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孫中山回到南京,當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總統府內舉行了莊嚴簡樸的就職典禮,告中華民國成立。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志著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滅與延續2000余年帝制的終結。但政權遭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聯合進攻,很快夭折。
袁世凱于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要挾孫中山于13日提出辭呈,并迫使臨時參議院于15日選舉他為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許多同盟會領導人"下野",政權落入軍閥袁世凱手中。
近代風云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代表在靜海寺議和,在下關江面的英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稱天京。
1864年,清軍攻入天京,太平天國滅亡。
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孫中山退職。
1913年,黃興在南京響應孫中山先生討伐袁世凱,即二次革命。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開始其對中國長達22年的獨裁統治。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屠殺30萬南京平民。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由陪都重慶遷回南京。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蔣家王朝覆滅,“十朝都會”南京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想了解當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