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日韩日本在线视频,国产精品人妻在线观看,开心网五月色婷婷综合,,少妇系列

客戶服務電話:020-62833333    固話撥打免費:8007166666
首頁 > 目的地指南 > 中國旅游信息 > 云南 > > 文章介紹
旅游產品限時搶購

云南特色文化

更新日期:2018-07-31       來源:中航國旅官網

云南特色文化:

       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除了漢族外,還聚居著26個民族,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早在氏族社會時期,云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云南最早的先民,后經歷代的不斷演變,到了明清時代,各族的分布才趨于穩定。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北、滇中和滇北廣大地區;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圍及鄰近地區;壯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和滇東南地區;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廣大地區。 云南的民族風情最為多姿多彩,26個民族婀娜的歌舞構成了云南娛樂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在西雙版納等各大景區,眾多的民俗村因此成為最熱鬧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麗江古城的納西古樂演奏館,漢唐之音從那又黑又舊的樂器中發出,而演奏的老倌身著長袍馬褂,雙目微垂,一派處變不驚的安詳與平和。
       納西古樂是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之一。據考證,這種古樂起源于公元14世紀,它是云南省最為古老的音樂。也是納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響下而創建的藝術結晶。 納西古樂有三個特點:一是曲目(音樂)古老,二是樂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數青年知識分子熱衷于納西古樂)。聽過這種三老古樂的人們不僅會感到納西古東的古老和文明,而且還能體味到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納西古樂雖然古老,但500多年來卻久盛不衰。1995年10月,麗江納西古樂隊應邀赴美國、比利時、荷蘭訪問演出,一度轟動了西歐,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其廣播公司在黃金時間大量播放了麗江納西古樂;荷蘭、日本等國專家或考察團還專程到麗江考察古樂,并著有專著。

云南特色文化--多民族


       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除了漢族外,還聚居著26個民族,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早在氏族社會時期,云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云南最早的先民,后經歷代的不斷演變,到了明清時代,各族的分布才趨于穩定。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北、滇中和滇北廣大地區;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圍及鄰近地區;壯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和滇東南地區;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廣大地區。

云南特色文化--民風民俗

       云南的民族風情最為多姿多彩,26個民族婀娜的歌舞構成了云南娛樂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在西雙版納等各大景區,眾多的民俗村因此成為最熱鬧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麗江古城的納西古樂演奏館,漢唐之音從那又黑又舊的樂器中發出,而演奏的老倌身著長袍馬褂,雙目微垂,一派處變不驚的安詳與平和。

云南特色文化--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之一。據考證,這種古樂起源于公元14世紀,它是云南省最為古老的音樂。也是納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響下而創建的藝術結晶。

       納西古樂有三個特點:一是曲目(音樂)古老,二是樂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數青年知識分子熱衷于納西古樂)。聽過這種三老古樂的人們不僅會感到納西古東的古老和文明,而且還能體味到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納西古樂雖然古老,但500多年來卻久盛不衰。1995年10月,麗江納西古樂隊應邀赴美國、比利時、荷蘭訪問演出,一度轟動了西歐,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其廣播公司在黃金時間大量播放了麗江納西古樂;荷蘭、日本等國專家或考察團還專程到麗江考察古樂,并著有專著。

云南特色文化--花卉之鄉

       在祖國植物的百花園中,云南素有“植物王國”之稱。早在19世紀,歐美各國對云南的花卉資源就十分傾慕,把云南譽之為“園藝家的樂園”,先后有英、法、美、奧、德、瑞士等國的植物學家到云南大量采集植物標本,搜集花卉種苗。現在歐美爭相培植的杜鵑、報春、山茶、蘭花百合等名花,大多來自云南,無怪乎西歐人說:“沒有云南的花便不成為花園。”云南八大名花:山茶、杜鵑、木蘭、報春花、百合花、龍膽、綠絨蒿、蘭花。

云南特色文化--雪線風光

       滇西北高原上,有一條雪線從中甸地區縱貫而過,兩邊黑白分明。梅里雪山縱橫千里,終年白雪皚皚,云霧繚繞,巍峨壯觀而又神秘莫測。其中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有十三座,稱為“太子十三峰”。主峰卡格博峰為云南第一峰,位居藏傳佛教九大神山之首,迄今仍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
       這里有我國分布最南端的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云南省最廣闊的草甸牧場,還有星羅棋布的海子。這里也是有名的動植物王國,棲息著眾多珍禽異獸,盛產幾百種名貴中藥材。此外,這里更是花的海洋,品種數不勝數,鮮花有時甚至覆蓋整個山頭,大有“日出山花紅勝火之勢”。

云南特色文化--獨龍河谷

       一個遙遠而神秘的河谷,位于云南省的西北角,境內最高海拔4963米,最低海拔1000米。每年11月間,當高黎貢山開始落雨的時候,獨龍河谷就幾乎和外界失去了一切聯系,十幾米厚的積雪把一切住處都阻隔在雪山之外。只有到來年8月冰消雪融的“開山”時節,才會有馬幫搖著馬鈴,馱著陳舊的信息和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進入河谷。而這一段“開山”的時間也是河谷最熱鬧的季節。
       獨龍江發源于西藏察隅,在云南由北向南綿延150千米,江面平均寬度約4O米左右,東西兩岸的獨龍寨人們“隔岸談話聽得見,見面握手走三天”這絕不夸張,有的地方哪怕走十天也難握手言歡。而且江水湍急,暗礁橫斜,渡船是不可能的。于是人們只有“飛”過峽谷。才能不斷絕兩岸間的聯系。獨龍族人真的能“飛”過峽谷,而且還有多種”飛”法呢。
       第一種被人們稱為吊橋,獨龍族人無論背多少東西,無論白天黑夜都能從“吊橋”飛身過江、那動作的輕盈如履平地。
       另一種過江的方法就是溜索。無論是走吊橋還是溜索都是十分危險的,但生存的力量使獨龍人練就了特技,所以沿獨龍江旅行,單是看獨龍人過江就讓我感到了莫大的滿足。而在獨龍族另一吸引游客的特色便是紋面女。
       進獨龍江的路是一條剛修通不久的鄉級公路,而且公路到達鄉政府就結束了,想要真正進入獨龍族的聚居地,還需要長時間的徒步,而且他們居住較為分散。

云南特色文化--茶馬古道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瑪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駝峰航線,那是運送戰爭物資的。而大后方民用物資的運輸,則主要是通過這條國際間的“茶馬古道”進行的。可以說,“茶馬古道”為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云南特色文化--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內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千米,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云嶺等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并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千米, 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千米。
       三江并流涵蓋了云南省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個自然保護區和10個風景名勝區。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景區跨越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個地州。
       這一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目前,這一區域內棲息著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77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禿杉、桫楞、紅豆杉等34種國家級保護植物。
       每年春暖花開時,這里綠毯般的草甸上、幽靜的林中、湛藍的湖邊,到處是花的海洋。可以觀賞到200多種杜鵑、近百種龍膽、報春及綠絨馬先蒿、杓蘭、百合等野生花卉。因此,植物學界將三江并流地區稱為“天然高山花園”。
       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并存的地區。長期以來,三江并流區域一直是科學家、探險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云南特色文化--哈尼梯田


       紅河哈尼梯田是紅河南岸哀牢山脈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氣候,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開墾的上百萬畝農業生態奇觀,它既是人文景觀,也是自然景觀,是民族文化與自然生態巧妙結合的典范。
       紅河哈尼梯田歷史悠久,僅漢文字史料記載就有1300多年的歷史,中國明代大農學家徐光啟將其列為中國農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紅河哈尼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僅世界遺產申報地核心區元陽縣境內就有17萬畝梯田,其中集中連片的達上萬畝,從山腳到山頂級數高達3000多級。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內涵深厚、獨特、具有科學性和完整性。以耕作梯田著稱于世的哈尼族,其農耕生產生活過程中用水的獨特方式,對森林的深刻崇拜,以及節日慶典、人生禮儀、服飾、歌舞、文學均以梯田為核心,處處體現著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的特點。哈尼族與其它各民族平等相等,和睦共處,這種人與人和睦相親的特點,也是紅河哈尼梯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紅河哈尼梯田是中國梯田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農耕文明史上的奇跡。它呈現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構的良性農業生態系統和獨特的梯田文化景觀,是中外任何梯田都無可比擬的;它所蘊含的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發展、人與人和睦相親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所追求的一種精神。在現代工業文明進程日益加快和信息時代到來的今天,紅河哈尼梯田理應得到世界級的珍惜和保護,理應在保護的基礎上獲得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云南特色文化--東巴文化

       東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樣,也是一種宗教文化,也稱東巴教文化。是由東巴教世代傳承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東巴”,意譯為智者,是納西族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他們多數集歌、舞、經、書、史、畫、醫為一身。
       東巴文化包括圖畫象形文字,包括東巴經還有東巴畫,東巴舞蹈、東巴音樂,還有東巴的各種祭祀活動。

       東巴文

       東巴文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后來有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可以說,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不完全統計,東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個,它集書畫于一體,線條流暢,筆法簡練,色彩鮮艷,而且目前很多東巴仍然在使用這些文字。

       東巴音樂

       東巴音樂是指東巴在宗教祭祀活動中有所吟誦的一種曲調,并伴有器樂,是東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音樂流傳于東巴口頭,或零星保存于東巴經和東巴畫中。除了占卜經書以外,東巴經書都是要通過誦唱表現出來的。
       東巴唱腔音樂有五十種左右,吟唱以納西民民族曲調為基礎,在器樂上主要是用板鈴、板鼓、鑼、鈸等,節奏單一,譜點簡單。東巴教還有器樂音樂,在東巴教祭祀活動中,唱音樂和器樂音樂相合,可以演奏出節奏鮮明、音調宏亮的和聲樂章。

       東巴舞


       東巴舞就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納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唐代和元代的志書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及“男女動數百,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的記載。目前廣泛在民間流傳和新發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東巴古典舞蹈、組舞和新歌舞等幾類。“麥達蹉”和“熱熱蹉”等是詩、歌、舞三者合一的原始舞蹈。其特點是邊唱邊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沒有樂器伴奏,人數、地點和場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參加。舞步簡單,一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從右行進,漸成圓圈。
       東巴舞蹈素材的來源主要從民間,因為從民間舞蹈里面把它吸收過來了以后,用在它祭祠的時候來跳,又加上有東巴教神韻的一些風格后,就變為東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濃郁的民間性,本來東巴也是在民間,因為它沒有脫離家庭、生產、生活一切跟民間的勞動者是一樣的,所以有很濃的民間性。

       東巴宮

       作為東巴文化的主要部分,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舞蹈,它們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東巴,座落在麗江古城的東巴宮,更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了解東巴文化的窗口。
       東巴宮座落在麗江古城東大街,它的門樓上裝飾的是東巴的“五幅冠”,大門兩旁懸掛著東巴的木牌畫,東巴宮內別具一格的裝飾和文化活動更會讓您感受到東巴文化的魅力。
       整個東巴宮就是一座小而全的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通過它可以欣賞到舉世無雙的東巴文化藝術,領略到真正的納西古樂以及民間歌舞神韻。

       東巴繪畫

       東巴畫是東巴文化重要內容之一,有木牌畫、紙牌畫、布卷畫和經文畫幾類。東巴畫的內容主要表現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
       古老的東巴畫是最具特色的納西族美術遺產。納西族東在做儀式時,要繪畫各種各樣的佛神、人物、動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對他們進膜拜與祭祀,這種服務于宗教活動的各種繪畫,統稱為東巴畫。東巴繪畫藝術具有象形文字經典所具有的五個藝術品特性,即貝葉經的形式、優美的線條、美麗的色彩、動態的表現和特征的攝取。

       東巴儀式

       納西族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向人為宗教過渡的一種宗教。多達30多種的東巴教儀式是納西東巴文化的主要載體,即用象形文字記載在東巴經書里的內容通過各種宗教儀式表現出來,并以宗教儀式傳承下來。這些儀式力圖詮釋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矛盾,與納西族先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祭天》、《祭風》、《祭署》、《祭丁巴什羅》等是比較具有代表性儀式。
       祭天是納西族最重要的祭祀儀式,納西人自稱納西祭天大,納西是祭天的民族。每年春秋兩季分別以家族或家庭為單位在固定的祭天場舉行。
       祭風,納西語稱為“海拉里肯”目的在于超度殉情自殺和戰爭災禍等豐正常死亡者的亡靈。
       祭丁巴什羅,納西語稱為“什羅務”。它是東巴祭司去世后舉行一種開喪儀式。

       東巴藝術品

       東巴藝術品是指東巴在宗教祭祀儀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種竹木編扎品,造型獨特,生動逼真,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東巴雕塑藝術集中反映在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樹木雕刻成的木偶,是東巴在宗教儀式中制作所用神鬼泥面偶時參考的模型,已收集到三十多件。東巴們都有一雙具有藝術靈性的巧手,個個能雕會塑,所雕出的各種神木偶,有的似凝神沉思,有的像舉手遠眺,有的張口欲鳴,形貌古怪。東巴木偶則頭戴法帽、胸掛神珠,端坐自如,輪廓粗獷,線條剛勁。

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之最

       最具影響力的節日--傣族潑水節 ;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大理白族三月街;最為驚險的民族節日--傈僳族刀桿節
       最盛大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最出名的斗牛節--苗族斗牛節

云南自然景觀之最

       最驚險的峽谷--虎跳峽 最著名的喀斯特景觀--路南石林 最為壯麗的地質奇觀--三江并流 最美麗的雪山奇景--玉龍雪山 最神奇的華泉景觀--白水臺 最壯麗的長江景觀--長江第一灣 最具地方特色的溶洞--燕子洞

云南少數民族婚戀習俗

       最奇特的婚俗--搶親 最奇特的戀愛場所--姑娘房 世界最古老的婚姻習俗--摩梭阿注 最優雅的戀愛方式--用琵琶和口琴傳情

       獨龍河谷

       一個遙遠而神秘的河谷,位于云南省的西北角,境內最高海拔4963米,最低海拔1000米。每年11月間,當高黎貢山開始落雨的時候,獨龍河谷就幾乎和外界失去了一切聯系,十幾米厚的積雪把一切住處都阻隔在雪山之外。只有到來年8月冰消雪融的“開山”時節,才會有馬幫搖著馬鈴,馱著陳舊的信息和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進入河谷。而這一段“開山”的時間也是河谷最熱鬧的季節。

       獨龍江發源于西藏察隅,在云南由北向南綿延150千米,江面平均寬度約4O米左右,東西兩岸的獨龍寨人們“隔岸談話聽得見,見面握手走三天”這絕不夸張,有的地方哪怕走十天也難握手言歡。而且江水湍急,暗礁橫斜,渡船是不可能的。于是人們只有“飛”過峽谷。才能不斷絕兩岸間的聯系。獨龍族人真的能“飛”過峽谷,而且還有多種”飛”法呢。
       第一種被人們稱為吊橋,獨龍族人無論背多少東西,無論白天黑夜都能從“吊橋”飛身過江、那動作的輕盈如履平地。另一種過江的方法就是溜索。無論是走吊橋還是溜索都是十分危險的,但生存的力量使獨龍人練就了特技,所以沿獨龍江旅行,單是看獨龍人過江就讓我感到了莫大的滿足。而在獨龍族另一吸引游客的特色便是紋面女。
       進獨龍江的路是一條剛修通不久的鄉級公路,而且公路到達鄉政府就結束了,想要真正進入獨龍族的聚居地,還需要長時間的徒步,而且他們居住較為分散。

       獨龍江段主要線路

       吊橋(河右岸)→鐵木橋→馬庫圣歌→下山→欽朗當→界樁→登頂(崖口岔路轉右)→馬庫→吊橋→藤篾橋→孔當。根據貢山旅游局提供的資料:貢山—其琪17千米,其琪—東哨房13千米,東哨房—巴坡30千米,巴坡—馬庫22千米,馬庫—瀑布8千米,巴坡—孔當18千米,全程138千米。

       特別提醒: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底大雪封山期,5?8月為雨季道路情況不好,比較危險。建議在秋季進入,那一季的氣候和風景是最好的。山里天氣變化無常,請小心謹慎。個別地名是按照當地人發音記錄的。建議最好有熟悉情況的當地人做向導。進山前,需提前到貢山林業局辦理相關手續。另外,在徒步旅行獨龍江的過程中,每天要步行15千米以上,對體力、毅力各方面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旅行前需考慮清楚。當地住宿大多是野外宿營或住村公所。此外,怒江峽谷的天氣多變,日夜溫差很大,要注意保暖。當然,帶好常用的藥品是必須的。
       交通:從昆明乘車到六庫(怒江州州府),全程614千米,每天有3-5班臥鋪客車,票價90-130元,需16個小時,到達六庫后,需再車行280千米,才能到達貢山。從貢山可徒步前往獨龍江,當地的山路非常險峻,行走困難,可請當地腳夫代為背扛行李,減輕負擔。

云南特色文化--喀斯特地貌


       云南東部的云貴高原,歷經兩百萬年的溶蝕風化沖刷,形成了奇特瑰麗的初級喀斯特地貌、溶巖地形,其中尤以路南石林、九鄉風景區為最。
       石林位于昆明東南方,由千姿百態的石峰、石柱、石筍、石花等景觀組成,遠遠望去猶如一片蒼茫的森林,環視四周,群峰壁立,一潭碧水倒映峰景,粼光閃爍。其間一步一景,步移景異,如佛、如蓮、如爪、如鶴,引人入勝,使這里妙趣橫生、絢麗多姿。其間蓮花峰、劍池峰、人間仙境、鳳凰梳翅、出水觀音、石柱擎天……等二十三景,千姿百態。
       九鄉風景區位于宜良縣九鄉彝族回族鄉境內,主要景觀——九鄉溶洞發育于6億年前的震旦紀,溶洞群擁有上百座大小溶洞,為國內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洞穴群落體系,類型齊全,風格多樣,有“溶洞博物館”之稱。

云南特色文化--建水一絕

       風景區位于建水縣境內,距昆明299公里,每年有數十萬人慕名而來到建水,他們最關心的兩個地方,以古建筑群為代表的建水古城和我國最早開發游覽的溶洞之一——燕子洞。
       建水境內有保存完好,規模宏大的文廟,以及朝陽樓、雙龍橋、指林寺、朱家花園等一大批古建筑,還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古式民居,堪稱“古建筑博物館”。燕子洞是亞洲最大、最壯觀的溶洞之一,春夏,有百萬只燕子飛來筑巢,故稱“燕子洞”。洞內包括干洞和水洞在內的四萬多平方米的鐘乳奇觀,每年春夏之交,當地人攀援絕壁采擷燕窩的絕技,吸引著無數中外游人前來一飽眼福。每年8月8日是建水的“燕窩節”,燕子洞外有萬人圍觀采燕窩、掛匾。

       交通:

       1.可乘長途汽車由昆明至建水,全程220公里,汽車票價30元,需6-8小時車程。
       2.建水至河口245公里,票價35-40元。河口距昆明430公里,汽車票價分別為高快空調車85元,中巴車45元,臥鋪車60元,需時10-14小時。
       3.昆明至河口火車,可乘633次列車,16:00出發,次日18:15到達,硬坐33元,硬臥(下鋪)77元。

       門票:游覽全程,門票30元,含導游費、水路船費、民族歌舞表演、懸崖采燕窩表演等。

云南特色文化--建水文廟

       始建于元代,明、清兩代擴建,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為六進院落,僅次于山東曲阜和北京孔廟。走在層層遞進的庭院內,由不得心生敬畏,這座古老的建筑雖年代久遠,但依然完好。建水文廟內設有北街建水第一中學。偶爾有學生模樣的人與你擦肩而過,便想,能在這里沐浴著古圣的讀書風氣,不能說不是一種幸運。
       大力發展旅游后,逢周六周日和五一、十一及孔子的誕辰日,這里都要舉行一些祭孔活動。

       交通:位于建水縣城北街,徒步可達。門票:20元

云南特色文化--朱家花園


       置身其中,想像當年大戶人家的生活,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朱家花園的歷史要從清光緒年間算起,占地1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600平方米。但1998年重新修整過,難免顯得太新。“縱三橫四”,“三間六耳、三間廳附后山耳,一大天井四小天井”是典型的建水民居建筑。朱家花園的水上戲臺也別有情趣。花園又分為東西兩院,東院有假山稻田,西院有竹林花圃,真是滇南一大戶。
       朱家花園里開設有旅館,在當年的大戶人家住一晚也別有情趣。

       交通:位于建新路上。門票:20元

云南特色文化--團山古村

       走進團山,感覺就像走進了另一個古老的建水一樣的石板路、老房子,不過這里的文化氣息似乎更濃厚一些。在村里亂逛,一不小心就會走進司馬第、秀才府之類的老宅,實在是讓人驚喜不已。

       交通:團山古村位于建水縣城西,在建水縣城汽車站外坐4路公共汽車到黃龍寺(1元/人),轉三輪摩托到團山(1元/人),但公共汽車要9:00以后才有車,摩托也要天亮后才出來接客。或者在汽車站西面的農貿市場坐面的到黃龍寺(1元/人)再轉摩托,包車的話來回要40元。

       餐飲:村內“知雯園”提供吃飯和住宿,住宿30元/人,一日三餐連住宿50元,有雙人間和多人間。

云南特色文化--云南十八怪

       獨特的地理環境,二十六個民族的格局,使得云南的民俗風情豐富多采,云南十八怪概括了此地的諸多奇聞逸趣。

       1.雞蛋用草拴著賣:老鄉們為了便于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蔑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為一串,可以掛在墻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2.米飯餅子燒餌塊:云南產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象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3.竹筒能做水煙袋:當地人抽煙所用的煙袋很像內地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4.摘下草帽當鍋蓋:云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于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5.這邊下雨那邊曬:這句話是用來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十里不同天的多變氣候的。相差十里便會有不同的天氣景象,而同一座山的兩面也是一面艷陽天,一面雨傾蓬。
       6.四季服裝同穿戴:云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艷麗,絢麗多彩。
       7.四個竹鼠一麻袋: 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筍。食竹筍的鼠多肥碩,形壯與家鼠有很大差相異。用這樣的山珍待客真是賽過雞鵝。
       8.汽車還比火車快:由于有許多的高山峽谷,所以云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9.老奶爬山比猴快: 云南多高山深谷,當地的婦女們從小到老都勤勞無比,爬山越嶺、種地砍柴都習以為常,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10.鞋子后面多一塊:少數民族婦女在繡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繡花精心點綴。既美觀又有擋灰擋泥的實用價值。
       11.腳趾四季露在外:云南到處崇山峻嶺,行路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會有較多的腳汗,于是就做成淺幫鞋,露出腳趾,能夠感到更加涼爽。
       12.花生蠶豆數著賣: 舊時滇省民風多純善,喜歡以物易物,恥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蠶豆等物品都數堆賣,人心就是秤一桿。
       13.三個蚊子一盤菜:云南的許多地區,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里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大,故夸張說3個蚊子一盤菜。
       14.四個竹鼠一麻袋: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筍。食竹筍的鼠多肥碩,形壯與家鼠有很大差相異。用這樣的山珍待客真是賽過雞鵝
       15.姑娘被叫做老太: 云南有些地區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實就是指姑與娘,而把姑姑與娘娘喊為老太,所以你問姑娘他說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內地人所稱的小姨。
       16.娃娃全由男人帶:云南的婦女們歷來勤勞,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們來干,而男子們相對來說卻比較清閑,大多都呆在家里帶孩子。
       17.和尚可以談戀愛:云南與幾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接壤,而佛教國家的男子上寺廟當和尚就像內地上學讀書或服兵役一樣,到時還可以還俗結婚生子,受其影響,邊民也穿和尚服談戀愛。
        18.背著娃娃再戀愛: 少數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數日媳婦便回門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與丈夫相聚,開始真正的談戀愛。



       如想了解更多關于國內旅游的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旅游報價

上一篇: 磨山
下一篇:孔府
相關旅游攻略

 

 

中航國旅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 2004-至今   榮獲《廣州市誠信旅行社》稱號  
本站參考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本公司聯系,我們將馬上刪除!   企業常年法律顧問:廣東連越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