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介紹一:北京全聚德烤鴨
全聚德創始于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最著名的餐飲服務商號,并取得中國馳名商標和國際質量管理金獎等多項殊榮。全聚德烤鴨是全聚德的龍頭產品,一百多年前,全聚德創始人楊全仁先生,聘請了清宮御膳坊孫師傅,以全新的加工方法,獨創了全聚德掛爐烤鴨,它是飲食和文化的完美結合,也是中華飲食文化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全聚德烤鴨選料精良,始終選擇生長期不超過55天的北京填鴨,并嚴格控制種鴨,飼料成分和飼養方法,使之肉質鮮嫩。宰殺后的填鴨,經過幾十道工序,加工成為全聚德專用鴨坯。全聚德烤鴨繼承明火果木掛爐的獨特工藝,確保每一只烤鴨的品質。皮酥肉嫩不膩,是全聚德烤鴨特有的口感,酥皮入口即化,無筋無渣。烤鴨出爐后,由烤鴨廚師當堂為客人片鴨,刀法精湛,可謂藝術享受。全聚德烤鴨堪稱豐富營養、豐厚文化和十足美味可以兼得的中國美食精品。
特色推薦:烤鴨、火燎鴨心、芥末鴨掌、燴烏魚蛋湯。“全聚德”創業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中外聞名的老字號風味飯莊,主要經營掛爐烤鴨和山東風味菜肴,以及獨具風味的“全鴨席”。是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專營烤鴨的最大飯莊。
吃烤鴨的講究:烤鴨不像燒雞、扒雞;烤炙時不添加任何佐料兒,沒有咸淡味,吃時必須配上佐料吃。那么,吃烤鴨有什么講究呢?
首先是吃烤鴨的季節。真正吃烤鴨,講究的是春、秋、冬三季。冬、春二季,鴨肉比較肥嫩,而秋季天高氣爽,無論溫度、濕度都最適宜于制作烤鴨。秋天的鴨子也比較肥壯,有所謂“秋高鴨肥,籠中雞胖”的諺語為證。夏天空氣濕度大,人們本就不喜油膩,鴨坯上也常會濕漉漉的,這樣烤出來,鴨皮不松脆,發艮。其次是烤鴨的片法。烤鴨制作技巧一半在烤,一半在片。在全聚德,一般是人等鴨子,客人入座后,如果需要烤鴨,服務員馬上通知鴨班,鴨班開始烤鴨,等五十分鐘后,客人就可吃到熱噴噴的烤鴨了。烤鴨現片現吃,吃到嘴里,皮是酥的,肉是嫩的,最為鮮美。片鴨的方法有三種,一種是杏仁片,這是最傳統的片法,片好的鴨肉如杏仁;另一種片法如柳葉條,還有一種是皮肉分吃,鴨皮又酥又脆又香,鴨肉薄而不碎,裹在荷葉餅中食之,酥香鮮嫩。吃鴨肉有三種佐料兒。一種為甜面醬加蔥條,可配黃瓜條,蘿卜條等;一種是蒜泥加醬油,也可配蘿卜條等。蒜泥可以解油膩,烤鴨蘸著蒜泥吃,在鮮香之中,更增添了一絲辣意,風味更為獨特,不少顧客特別偏愛這種佐料兒;第三種是白糖,這種吃法適合女士和兒童。
最后是主食,在全聚德,主食有兩種。主要是荷葉餅,還有空心芝麻燒餅,將片好的鴨子蘸上甜面醬,卷荷葉餅吃是最傳統的吃法。全聚德的荷葉餅餅面沒有糊點和生白點,用手拿起來,對著光線照一下,餅薄厚均勻,放在盤中,可以清楚看見盤子上的“全聚德”標識。餅不破裂,勁道有咬勁兒。空心芝麻燒餅可以“中餐西吃”,在燒餅上一層鴨肉,夾上兩片隨熱菜吃的青菜,一起夾好,用手抓起來吃,是不是有點中式鴨肉漢堡包的感覺。
北京烤鴨參考地址:
1. 北京正陽門全聚德烤鴨店 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44號 100006
2. 北京玉泉路全聚德烤鴨店 北京市海淀區玉泉路44號 100083
3. 北京昌平全聚德烤鴨店 北京市昌平區城關鎮陽光大廈 102200
4. 北京明宮全聚德烤鴨店 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西里16號 100028
5. 北京勁松全聚德烤鴨店 北京市朝陽區勁松8區826樓
6. 全聚德國門烤鴨店 朝陽區東三環北路甲2號京信大廈首層
7. 亞運村全聚德烤鴨店 北京市朝陽區慧忠北里309號天創世緣A座
8. 全聚德王府井店 王府井帥府園胡同9號
9. 和平門店 宣武區前門西大街14號樓
1 0.前門店 宣武區前門西大街14號樓
美食介紹二:北京涮羊肉
涮羊肉:在北京,提起“涮羊肉”,幾乎盡人皆知。因為這道佳肴吃法簡便、味道鮮美,所以深受歡迎。 公元1854年,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味更加馳名。1914年,北京東來順羊肉館重金禮聘正陽樓的切肉師傅,專營涮羊肉。歷經數十年,從羊肉的選擇到切肉的技術,從調味品的配制到火鍋的改良,東來順都進行了研究和改進,因而名噪京城,贏得了"涮肉何處好,東來順最佳"的美譽
北京涮羊肉的做法:
1、將細嫩羊肉切成大薄片;粉絲水法好,剪段;白菜擇洗干凈,切成大條塊。以上各料分別裝入盤,上桌待用。香菜擇好,切成段。
2、把芝麻醬、腐乳、醬油、鹵蝦油、韭菜花、醋、糖蒜、香菜段分別裝入盤內,供蘸食選用。
3、火鍋添上鮮湯,放入海米,點火上桌,待鍋內湯燒沸后,用筷子夾著羊肉片在鍋內涮一下,將涮熟的羊肉片蘸著調味汁吃。最后,在把白菜、粉絲放入鍋內,等百菜、粉絲熟時,放入精鹽、味精、醬油,撈出即可食用。
美食介紹三:驢打滾小吃
驢打滾:豆面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南方地區卻喜歡稱之為馬打滾)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后,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其他特色小吃:
北京水餃:是一種北方食品,叫做“扁食”,老北京滿、蒙旗人稱“煮餑餑 ”,視為美食,俗語說“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餃子按其包餡可分種: “葷餃子”:羊肉白菜餡、豬肉韭菜餡、牛肉酸菜餡、牛肉芹菜餡、豬肉冬筍餡、牛肉胡蘿卜餡、豬肉三鮮 (茭白、冬筍、玉蘭片)餡,此外還有海參、蝦仁、玉蘭片三鮮餡,雞、 鴨、口蘑丁三鮮餡等。“素餃子”:即全素煮餑餑,以炸貨(如油果、炸豆腐)、黃花、木耳 、香菇、胡蘿卜、大白菜為餡。
水晶門釘:北京風味小吃中有咸鮮味的門釘肉餅,還有一種香甜風味的水晶門釘,它用發面制成,制作時將發好酵的面加適量堿面和白糖揉均勻,用白面平鋪在紙上,上籠蒸過取出,晾涼后搟碎過籮,用豬板油切小丁,青紅絲,瓜子仁、葡萄干與白糖和糖桂花一起搓勻成水晶餡。用發面包成6.6厘米高,3.3 厘米粗,頂子上頭為圓球形狀,收口朝下,入籠蒸熟。水晶門釘顏色白凈,餡兒呈半透明狀,松軟油潤,甜香可口,門釘肉餅是清真的回民食品,水晶門釘則為漢民食品。
炸醬面: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純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姜、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鐘。這時,肉丁被黃醬 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溢。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豆芽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 和絲、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
麻醬面:即芝麻醬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便飯。面條煮好從鍋里撈出 放入冷水中泡涼,澆上芝麻醬(放鹽,以水調好)、花椒油(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熱放入醬油內)、米醋,再放上腌胡蘿卜絲、青蒜、小水蘿卜 絲、豆芽菜、香椿芽等。吃起來有如扒糕、涼粉的風味。
灌腸:是北京人愛吃的小吃,也是一種大眾街頭小吃。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灌腸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凈,以優質面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制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后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淀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灌腸外焦里嫩,用竹簽扎著吃,頗顯特色。
油茶: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后將搓得均勻的面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么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