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草原雪山晶瑩,松林青翠,云霧繚繞,變幻莫測。人們稱這種美麗景色為“天山松雪”。傳說,遠古時期黃帝開國后,唐堯、夏禹、周穆王西巡“西王母之國”的時候,在“瑤池歡宴”上贈賜一幅中原絲繡,西王母把絲繡化成了“天馬”牧場。迄今巴里坤草原仍有“天馬故鄉”之稱。 距離巴里坤古城南約5公里處,有一座高約200米的小山,名為岳公臺,背倚雪山,面對草原,山頂多奇峰怪石,山下泉涌瀑布。傳說在此山操兵點將可以克敵制勝。清代雍正七年和九年,寧遠大將軍威信公岳鐘琪曾兩次遠征準噶爾,途經巴里坤草原,就扎營此山操兵點將,果然兩次凱旋,故得美傳“岳臺留勝”。傳說巴里坤湖里深居著兩只大海鰲,看到岳大將軍無兵城而駐扎山寨,特地蛻甲成城池。岳大將軍為了表達對海鰲的謝意,揮毫書匾:“瀚海鰲城”,懸掛于城門樓上。 緊挨岳公臺有個山谷,谷內風光秀麗,山峽迂回,道路蜿蜒,進入谷底則豁然開朗,懸崖絕壁,綠障珠簾,奇花異草,別有洞天,又因山谷盛產藥材而香氣盈溝,即使到了大雪紛飛的嚴冬,溝內依然叢草凝綠,繁花繡錦,云松遮天,春意盎然。傳說黑溝住著一條黑龍,常年往返于龍宮,帶來了東海春色。故曰“黑溝藏春”、“龍宮煙柳”。 讓人留連忘返的“尖山曉日”,又是一種奇特的自然景觀。尖山子位于巴里坤湖南岸,凌晨,草原還沉睡在一片灰蒙蒙的晨霧之中,頂峰卻已染上了鮮艷的紅光。山巔巨石上,篆刻著“東君偏有意,光照尖山巔”的詩句,傳說是唐玄奘師徒一行去西天取經,到此用手指摳寫的真跡。 位于巴里坤湖西面的“鏡泉宿月”,一泓山泉水清澈如鏡,水中映月燦若銀盤。傳說很早以前有個面貌丑陋的牧羊女,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坐在泉邊,望著泉中的明月悲泣道:“月姑娘,你為什么這樣漂亮,我為啥這樣丑呢?”說話間,泉水突然飛濺在牧羊女的臉上,從此牧羊女就變得特別地美麗。后來,草原上出嫁的少女,都要選個皓月之夜,到泉水旁求月姑娘為自己美容。 巴里坤縣大河鄉的唐城是哈密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唐代古城遺址。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著名的"大河"就發源于東邊的地下泉水,因此極宜農耕,從這里到舊戶就是古代所稱之甘露川,可澆灌萬頃良田,是屯墾戌邊生產軍糧的最好地方。直到近代這里一直是旱澇保收的"巴里坤糧倉", 有"屯稼堆云"的巴里坤八景之一。 門票:20元 交通:從哈密客運站乘班車可以到達。 線路: 1、東線:東黑溝—大馬圈溝—馬圈溝—松樹塘—鳴沙山 2、西線:西城墻—努爾加米西家庭旅游接待站—烽燧(大墩、二墩)—蘭州灣子—西黑溝—班超飲馬泉—巴里坤湖 3、北線:大草原—二道河子—大河唐城—二渠水庫—怪石山—南灣古墓群 4、中線:地藏寺、仙姑廟—孫彥龍家庭旅游接待站—古民宅—岳公臺—漢、滿兩城—街心花園—文化廣場 住宿:巴里坤賓館是一家一星級賓館,位于巴里坤縣城繁華地段育才巷2號,電話:0902—6822213(總臺)。幻想湖賓館位于巴里坤縣漢城東街286號,電話:0902—6822764(總臺)。聚峰賓館是哈密國稅局下屬的一座賓館,位于巴里坤縣新市路1號,電話:0902—6824988(總臺)。鴻源賓館位于巴里坤漢城東街3號,電話:0902—6821644。 主要景點: 蘭州灣子古石屋遺址 1983年,蘭州灣子西700米處發現一座巨型鵝卵石壘砌而成的石屋結構遺址,當地人稱其為"鄂博"。該遺址為青銅時代文化遺存,也是一處最有代表性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址,面積近200平方米,分隔為前后室。該遺址曾3次住人,后毀于火,出土有大型圈足銅、環首小刀、雙耳鼓腹紅陶罐、陶銼及馬、羊、鹿的骨骼和炭化小麥粒等。同時出土的17具完整骨骸經鑒定具有明顯蒙古人種特征,距今3285±75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商朝末期。蘭州灣子石屋遺址的發掘說明,早在3200年前,巴里坤已有大型草原石結構建筑,1990年被列為自治區級重點保護單位。2002年又發現了建筑遺址11組100余座,古墓葬200余座,巖畫1000余幅。蘭州灣子古遺址群原貌保存相對完整,在新疆古遺址群中不多見,已經著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西城墻 西城墻位于巴里坤鎮西部,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寧遠大將軍岳鐘琪駐扎此地興師平定準噶爾叛亂而建的"綠營兵城"。是自治區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城池之一。城為長方形,東西長1553.5米,南北寬788.7米。夯筑而成,夯層厚約11米。墻高6.8米,頂寬4米,底寬6米。上筑女兒墻,高0.5米,寬0.6米,并設有墻垛(射空)。該城僅西墻保存完好,其余三墻中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或殘缺。城墻四角設有角樓,墻外設炮臺或馬面,均為半圓形。四墻段各置城門,城門外為半圓形甕城。現僅存西城門及甕城。 巴里坤漢滿兩城 巴里坤古城由兩個城垣毗連而成。西邊的叫漢城,是因居民是漢族而得名。漢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為岳飛第二十一代孫、陜甘總督、寧遠大將軍岳鐘琪軍隊所建造的"綠營兵城"。據說當年筑城時,岳鐘琪的部隊就駐扎在城南的山包上,因此這個山包得名"岳公臺"。人在城里仰望岳公臺,因天氣晴陰而有所不同,有時高大雄偉,近在眼前,似伸手可觸;有時遙遠飄渺,因而成為八景之一的"岳臺留勝"。關于漢城的修建還有一個美妙的傳說,地處沼澤地帶的北城墻,修筑時很不容易,修起便塌。岳鐘琪正為這件事發愁,夢見先祖岳飛指點迷津,夢醒走出帳外,果然見有一匹白馬拖長韁而行,于是就沿韁繩痕跡筑城墻,才得成功。巴里坤漢城,二百多年來一直在軍事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后,天下太平,城墻才喪失軍事作用。 滿城修建于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駐扎滿州旗兵,而得這個名稱。上世紀未,隨旗兵撤離,人走城空,房屋拆毀,城墻坍塌。城墻周長3公里,高6.6米,原來也有4個城門及四個角樓、炮臺12座,垛口1161個,四門都筑有四座小甕城。 班超飲馬泉 飲馬泉位于巴里坤湖正南岸,海子沿鄉的尖山子下,傳說為東漢名將班超常飲戰馬之處。尖山子山勢險峻而陡峭,主峰海撥1940.9米,因山峰尖如刀削、欲刺青天故叫尖山。在尖山面北向湖的絕壁石隙中,有兩股泉水瀉下,猶如兩行眼淚,所以又叫淚泉。這里緊挨巴里坤—木壘公路南側,交通十分便利。淚泉旁有一石洞,洞中石壁上用水潑后便顯出"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似毛筆正楷行書,但仔細一看不是墨跡而像黑色小石子,這是個奇怪的不解之迷。世居巴里坤湖畔的農牧民說,常飲淚泉水,可明目健身。泉水是一種深層地下的承壓水,經長距離潛流后在下游隔水層中斷的特殊地層排泄涌出,它的補給水源來自天山腰部林區。如今,在泉邊利用此泉生產的"蒲仙"礦泉水已名揚區內外,據化驗,礦泉水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特別是鍶,是全國少數含鍶多的開然礦泉水(鍶含量是嶗山的2倍而且終年恒低溫),但因交通、營銷和廣告宣傳等因素,致使這純天然保健飲料未能走向全國。 西黑溝 距縣城西南8公里處有一個山溝叫西黑溝。黑溝山高、溝長,植被茂盛,暖季一片蔥籠墨綠,即使冬季大雪封蓋,但松柏長青,依然蒼翠,與墨色有不解之緣,所以稱"黑溝"。黑溝的雪山終年晶瑩閃耀,冰川純白無瑕。黑溝森林茂盛,連地皮也為穿地柏所覆蓋,更有無處不在的奇花異草。黑溝溪水長流,攀山下跌奔騰喧嘯,西黑溝水電站就在此。縱是嚴冬飛雪,山谷里依然是松色不凋,萬綠長存,蘊藏著一片春意,這就是巴里坤八景之一的"黑溝藏春"。民國7年(1918年)鎮西統領(軍政首長)多凌在山口一塊大臥牛石面上鐫刻布告保護自然:"蒲海瑤島,山高水長。西河松景,泉源保障。鹿乃仁獸,不可殘傷。"碑石對保護西黑溝的森林、草原、水源及野生動物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是新疆第一,全國當時也不多見的保護生態環境義碑文,其環境觀念實屬難能可貴。 巴里坤湖 巴里坤湖即蒲類海,民間稱為西海子,是咸水湖泊。據地質研究表明,巴里坤盆地原來是個湖泊,因干旱水量減少,逐漸退縮成現在的小湖泊。巴里坤湖東畔是美麗而遼闊的草原,當地人叫西草湖,是全縣主要割草地。每到夏季,西草湖接受大河溪水的灌溉,草茂花繁。初秋,農牧民下西湖割草,車水馬龍,帳蓬密布,景象十分可觀。巴里坤湖南畔,有兩座比肩相連的紅色小山撥地而立,因山峰峭立象劍鋒,所以獲名尖山。民間傳說,巴里坤氣侯之所以嚴寒,是因為巴里坤湖內冷龍盤踞。神仙為驅趕冷龍,派尖山去鎮壓西海子,但尖山正在行進途中,被取水的姑嫂二人發現,道破天機,便只好僵立湖畔,留下千載憾恨。巴里坤盛產芒硝和食鹽,改革開放以來,芒硝開發規模加大,現已成為自治區的化工開發區。 古民宅 巴里坤古民宅最早的具有200多年的歷史,已有13代人居住過,最晚的也有上百年的歷史,已有5代人居住過,完整和較完整的有五家,門樓9座,門樓除蘭州灣子有一家外,其余均在漢城內。巴里坤古民宅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古絲綢之路新北道鼎盛時期開始修建,嘉慶—民國末年之間陸續形成的古民宅群落,與新疆"廟宇冠全疆"的巴里坤是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是中華漢文化建筑藝術在西域的集中體現。巴里坤古民宅中最具典型的為榆樹巷5號王家院。該宅院主人的祖先是山西省平窯縣人,當年隨岳鐘琪來疆戌邊,為七品官員,后升至四品。當時巴里坤因滿族與蒙古族居多且相互間有予盾,岳鐘琪平定邊疆后,就將部分官兵留下,融入其中,以確保巴里坤的安定,這樣才有了這所老房子。2002年被自治縣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怪石山景區 怪石山距縣城60公里,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公里外小夾山的最東端。怪石山有"八怪":"石洞蜂窩崖,佛祖觀海山,巖縫神泉水,月映鏡兒泉,古道新綏路,圓形古營盤,石棺王爺墳,山頂高平原。"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滿山的小石窟,形態各異,窟壁圓滑,小洞直徑1米左右,大洞被可坐十幾人。每當下暴雨時水從山頂流下,這里便成了無數個小水簾洞!這種蜂窩式的石洞在哈密石城子水庫、沁城白山等處山崖上到處都可見到,但規模之大、類型之多及形態之妙者肯定是怪石山了。怪石山下有一眼泉水,是著名的巴里坤八景之一——"鏡泉宿月"的上鏡兒泉所在。此泉實為一水井,水量大,水質好,而化工廠附近的下鏡兒泉水質較差。怪石山下的圓形古營盤和山頂上的石棺王爺墳說明了怪石山具有悠久的歷史。怪石山的蜂窩式石洞是外力作用中風力的杰作,這里正好處在巴里坤盆地風力最大的風口區,而西北風(強大)和東北風(山地東北端轉來之風)相遇造成旋轉風是形成石窩的關鍵。 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從漢城向東,每10里一墩,漸遠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肅境內,一路折南入哈密。從巴里坤縣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壘。三塘湖鄉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沿途亦有烽燧遺存。這些烽燧除唐代外,其余為清代所建。因其地理環境、氣侯特點不同,在構筑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干旱、炎熱、多風的哈密市,烽燧多為土坯壘砌;而較為濕潤,呈草原景觀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處于山巔或崎嶇山道附近的則多以塊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壘砌或以塊石修筑。在營造烽燧時,往往還夾有一些木棍、葦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為方形,少數呈八角形。烽燧用以傳遞軍情。若有敵情,白天燃煙,夜間點火。若有百余犯敵,白天舉一煙(若在夜間便放一火);犯敵若在千余,白天舉三煙(夜間放三火);犯敵若在五千以上,白天舉四煙(夜間放四火)。這樣,三四百里外的敵情很快就會傳遞到各衙屬。 大河唐城 位于巴里坤大河鄉東頭渠村東部,距縣城15.5公里,是哈密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唐代古城遺址,所以叫大河唐城或大河古城。1957年被列為新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又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大河"就發源于唐城東邊的地下泉水,因此這里極宜農耕,從這里到舊戶就是古代所稱之甘露川,可澆灌萬頃良田,是屯墾戌邊生產軍糧的最好地方。直到近代這里一直是旱澇保收的"巴里坤糧倉", "屯稼堆云"的巴里坤八景之一就是描寫這里的豐收景象。唐城東約2公里處是二渠水庫,水面遼闊,夏日里碧波淼淼,這里建有垂釣區,還可以下水游泳領略高原冷水的刺激。 鳴沙山 位于哈密市區以北70多公里的口門子柳條河沿處。相對高度35至115米,南北長約5公里,塔水河和柳條河繞沙山兩側蜿蜒流過。立于天山廟上,可鳥藍瞰其全貌。山麓有泉,四周草茂,有河從山前繞過,每當風起可聽到沙鳴,勝似牧笛悠揚。哈密鳴沙山沙鳴聲之大,冠蓋全國三大沙鳴(甘肅敦煌鳴沙山、寧夏中衛縣沙坡頭和內蒙古包頭響沙灣)。當地民間有一個傳說:唐朝女將樊梨花帶兵征西時,有一營女兵與敵人遭遇,戰斗激烈,因眾寡懸殊,全部陣亡,樊梨花率師趕到,大敗敵兵,將女兵尸體全部葬在沙山上,陰魂不屈,常常從沙山底傳出撕殺吶喊聲。人們根據這一傳說,給這一景點取名“沙山藏營”。考古工作者從沙底發掘出古代兵器、馬鞍、尸骨等。據說,這里是古代兵戎相見之地,曾有一將率壯士五百,與匈奴血戰,全軍戰死于此。 門票: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