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古城墻介紹:
衢州古城墻,目前保留下來的衢州城墻始建于何時,史志均無明確記載,尚難以確定,但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唐以后衢州才正式建筑了磚石城墻,明嘉靖《衢州府志》云:“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建郡治。” 《唐書·五行志》載:“元和十一年(816)衢州大水毀州廓。”有廓必有城,因為自古以來城廓是相依的。唐崔耿《女樓記》云:“衢之城成于龜山崢嶸嶺上”,說得也十分肯定。所以由此推斷,作為府治的衢州城,其城墻的初建,當在唐武德四年建郡治之后,其址當以龜峰,崢嶸嶺,也即今天的府山為中心。在此以前,作為縣級政權政府所在地,應該也有城墻,但是第一,這個城墻的規模不會很大,第二,這個城墻在唐“置衢州建郡治”后因城市擴大而廢棄。目前的城墻與唐代所建城墻基本吻合,自唐以后,城墻歷經修筑、擴展,并保留至今,可謂是歷史悠久的“唐朝遺跡”。
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方臘起義軍攻陷衢州,第二年郡守高至臨于龜峰修筑舊城。據清康熙《西安縣志》記載:“城墻一丈六尺五寸,廣一丈一尺,周回四千五十步。為六門,城之上各建樓門。東曰迎和;南曰禮賢……俗又謂通遠,今名光遠;西曰航遠,……俗之謂水亭門,今名朝京,北曰永清,俗謂浮石,今名拱辰;小南(門)曰清將,俗謂前湖,又謂魁星,今名通仙,以路通柯山故名;小西(門)曰和豐,俗謂隸堰,今名通廣。”城北、東、南三面竣濠引水,城西臨衢江。自此,衢州四周有高墻,墻外有濠,形成了完整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