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節日介紹:
五音戲
五音戲原名“肘鼓子”,發源于山東章丘、歷城一帶,流行于山東中部的濟南、淄博及周邊地區。其發生、發展、定型大致經歷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戲三個時期。五音戲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是由邊打鼓邊歌唱的"秧歌腔"發展起來的。至今傳統戲《大裁衣》中還保留著一些原始唱詞,如:“我就會打鼓,你就會敲鑼,打起鑼鼓唱秧歌,秧歌唱來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省境內流行的柳琴戲、茂腔、柳腔、同屬于肘鼓子系統。
山東落子
山東落子是一種流傳于山東境內的曲藝形式,流行濟南及魯西北的為“北口”。它演變自古代的“蓮花落”。落子樂器主要是大鈸(俗曰光光)、竹板、節子,而不用弦樂。山東落子亦名“蓮花落”、“蓮花樂”,俗稱“光光書”。因原曲襯詞“落蓮花,蓮花落”而得名。翟灝《通俗編》引宋代僧人普濟《五燈會元》云:“俞道婆常隨眾參瑯琊,一日聞丐者唱蓮花落,大悟”。可見早年本為僧家警世歌曲。山東落子宋代已在民間流傳,元明流行甚廣。
龍山黑陶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秀品種,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征,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龍山黑陶,由于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不僅器物均有鏤孔和紋飾,而且姿態萬千、品種多樣,紋飾與造型、色澤與形象和諧自然,具有高雅、簡煉、明快等特點,以其古樸典雅的特色和新穎別致的造型而受青睞,成為對外交往的饋贈的佳品和現代家庭收藏、擺設的藝術珍品,它不僅在藝術天地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是中華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瑰寶,因其舞技健美、氣勢磅礴、蘊藏著燦爛而厚重的歷史文化,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強烈的感染力,列山東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之首,是漢族北方四大民間舞蹈(山東三大秧歌、東北大秧歌、陜北秧歌、河北地秧歌)之一。譽滿全國,名揚世界。為繼承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自1985年開始,對流行于全縣具有三大流派,72種風格的鼓子秧歌進行了系統的搜集整理工作。
平陰漁鼓
漁鼓:“簡板敲,漁鼓響,張果老騎在驢背上”,幾句民謠,形象地把“漁鼓”這種民間說唱的歷史淵源、演奏樂器都介紹了出來。據說“漁鼓書”形成于唐朝,至今流傳了1000多年。其伴奏樂器非常簡單,一個漁鼓,一個簡子。漁鼓的唱詞講究合仄押韻。20世紀80年代以前,漁鼓書在縣境內廣泛流傳,多數藝人白天在集市上演出,晚上在村里演出。
平陰加通鼓
民間舞蹈《加鼓通》是山東省著名民間舞蹈,流傳于店子鄉宋柳溝村一帶,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舞蹈為3人舞,1人唱板引,2人唱板腿。唱板引的在中間,唱板腿的在兩側。共24套鼓點,隨鑼鼓節動。1990年12月,由山東省民舞專家孫麗、段怡秀,縣文化館邵邦森、郭文明將《加鼓通》整理改編成大型廣場舞蹈,濟南瑪鋼廠工人表演,表演動作輕快,風趣詼諧,場面火爆,情緒熱烈,深受群眾喜愛,多次應邀參加市以上文化藝術活動展演。
章丘梆子
章丘梆子又名“山東吼”、“山東謳”,也叫“東路梆子”,與秦腔為老西路梆子相對而言。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陜西秦腔。明朝時隨山西、河北移民傳入章丘,在當地語言、風俗、章丘秧歌、民間音樂等藝術形式的影響下,發生了很大變化,于是人們把這種變化了的梆子腔稱為章丘梆子。章丘梆子戲班分子弟班、科班兩種。章丘梆子子弟班屬于業余性質,一般春節期間進行演出,以自娛自樂為主。章丘梆子科班屬于職業性質,以賣藝為生,經常在廟會和堂會上演出。
面塑
面塑,俗稱“捏面人”。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用指和簡單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針等,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面塑藝術都是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于街頭,成于瞬間,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木魚石
木魚石是寒武世紀中期淺海中自然沉積形成的一種珍貴的礦產資源,產于五岳之首——泰山山脈一帶的長清區境內,距今約5.5—5.8億年。木魚石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如:鈷、鈹、鈣、鐵、碘、鍶、磷、鋅、鉻、鋰、鈮、銣、锎、釔等,尤其鈷元素被當今中外醫學科專家公認為“生命火種,抗癌之王”。長期使用能調節人體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起到保肝、健胃、抗衰老、防高血壓、抗動脈硬化、降低血液膽固醇、快速補充人體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神奇功效,填補了我國天然礦石保健價值的一項空白。
泉城兔子王
泉城兔子王是濟南人楊峰(將軍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制作的一件彩塑作品,于2005年1月獲山東省旅游商品大賽金獎。作品采用濟南洛口黃河膠泥,按照傳統工藝經十幾道工序純手工制成。武將打扮的兔子王金盔金甲,外著錦袍,身后護背旗,持玉杵攜金缽,端坐于祥云之上;下方是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及黑虎泉等名泉為代表的泉水景觀;底部加蓋作者印章;兔子王體內中空,內藏拉線,用手撥動其身后的尾巴,兔子王即可揮動手臂作搗藥狀,亦象是行中國人傳統的拱手作揖之禮。尤為特別的兔子王面部以漢字“泉”的篆書變形繪制成臉譜,亦是濟南這座城市靈魂的印記。該作品是集中國的月亮文化、濟南的泉水文化.觀賞性、收藏性于一身的手工藝作品。
商河鐵編
商河鐵編始于清朝,起源于縣城東部的孫集、常莊一帶,距今已有200年的生產歷史。至解放前夕,商河鐵編藝人的阻擊已遍及北京、上海、天津、沈陽、太原、武漢等城市。其所開辦經營的鐵編工廠有許多逐漸發展成當地的重要企業。現在,商河仍有近千名的鐵編技術人員在全國各地傳授鐵編技術。商河鐵編以各類鐵絲網布最為著名,產品各具特色。
商河草柳編工藝
草柳編工藝品,是用茅草、麥桿、玉米皮、柳條等編制而成的。起初主要是自編自用,以實用為主、欣賞為次。自1972年開始,商河縣草柳編工藝品開始批量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草柳編工藝品的發展,種類不斷增加,款式逐年變化,生產規模相應擴大。目前,全縣從事草柳編生產的鄉鎮,由原來的錢鋪、懷仁兩個鄉鎮,發展到趙奎元、殷巷、韓廟等12個鄉鎮,人員由幾十人增加到8000余人,成為商河縣創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河縣草柳編工藝品,具有品種齊全、款式新穎、經久耐用、工藝精細等特點。既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又有較強的欣賞價值。
濟南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吮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這就是被唐宋文人雅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大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采摘蓮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后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
“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外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后用鹽稍腌,揉過,約腌一夜即可取用。再一種做法是“炸香椿”-將嫩香椿洗凈,在調好的面糊中沾勻,放入熱油中炸黃,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魚,所以濟南民間又叫“炸香椿魚”。
品茗
品茗論道的趵突泉茶文化歷史悠遠。趵突泉水清冽甘美,用此水煮茶,色澤純正,醇甘可口,且茶水凸出碗邊而不溢,堪稱“趵突一絕”。北宋著名文學家曾鞏有“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更真”的贊美詩句。三十年代,趵突泉的蓬萊茶社、榭園茶館以及泉四周擺滿的茶攤,頗具風味。目前趵突泉品茗分別集中在望鶴亭茶社、通樂園茶社、萬竹園茶社北門茶樓及晚間的“觀泉品茗”夜廣場。
魯繡
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繡種,“奇紈”、“魯縞”在春秋戰國聞名天下,漢代更盛。用人發刺繡始于盛唐,發絲繡在中國文化長廊中占有獨特位置。魯繡最有代表性的是發絲繡。發絲繡以人發和絲線相結合,經手工繡制而成,善于表現中國畫。主要特點有:繡工精細,技藝超群;繡制的人物、鳥獸惟妙惟肖,給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覺;易攜帶,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之精品。
潘氏手工土布(老粗布)
潘氏手工土布(老粗布)含棉100%,它選用魯北地區優質棉花為原料,采用不上漿工藝,沒有人為污染,純手工制作,用木制腳踏斜梁織布機加工而成。潘氏老粗布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汗、冬暖夏涼、不起靜電、抗輻射的優點,與肌膚親和力極強,因此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又因其線條粗、紋深、平整、不起皺、不卷邊,整個布面所形成無數個自然按摩點,對人體皮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美膚作用,所以是純正的天然綠色保健產品。主營品種有老粗布床單、涼席、線毯及農特產。
千佛山廟會
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巖”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尤以大盒柿為最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每年廟會期間,從山腳下到山腰興國禪寺間一公里多的山路兩旁,有固定和流動攤位1000多個,經營日用百貨、土特產、風味小吃、工藝美術品等,來自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大明湖春節文化廟會
1月28日至2月4日期間,廟會以民俗藝術展演及民間雜耍、文藝演出、小吃城、文化書市、游戲娛樂、迎春花展和水仙雕刻展等六大板塊為主,內容豐富,精彩紛呈。廟會期間,每天在西南門外廣場舉行盛大的乾隆皇帝迎賓儀式,并在景區內進行巡游演出和場地演出。屆時,游客還將欣賞到高空舞獅、抬閣等精彩的民俗藝術表演。
趵突泉燈謎
自1994年首屆“趵突之春”全國燈謎展猜,此后便延續至今。每年春節期間,李清照紀念堂游廊內懸掛著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港臺及泰國、新加坡等海內外燈謎大師和愛好者創作的燈謎佳品。活動一般從農歷正月初五開始持續到農歷正月十三,有時則根據情況持續到農歷正月十三,有時則根據情況適當提前或延長。“趵突之春”全國燈謎展猜活動在海內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省內外燈謎愛好者經常前來賞迷猜射,參與人數達10萬之眾。
想了解當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請點擊這里: